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食品污染和食源性疾病问题日益严重。各类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以及微生物感染等都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对食品进行严格的安全性监测与评价,找出风险因素并管控,是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承担的义务。通过充分利用先进的检测技术手段,才能有效控制食品安全问题,保障广大消费者的健康权益。
1.化学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的优势
1.1检测灵敏度高
通过运用先进的仪器和分析方法,化学检测技术可以检测到微量甚至是痕量水平的有害物质。尤其是现代技术如色谱法和质谱法,其灵敏度可达到ppb或ppm的水平,提高了对潜在食品安全隐患的敏感性。
1.2检测范围广
可以同时对多种潜在污染物和风险物质进行筛查,极大地扩展了食品安全监测的范围,检测效率也大为提升。多个化学分析联用技术实现了快速高通量检测,满足了食品安全监控对高检测频次和大批量样品处理的需求,使得整个检测过程更为迅捷高效
1.3检测精度高
采用标准物质校准和内标校正等措施,现代化学检测结果可达到非常高的定量精度,为做出科学的风险评估决策提供了可靠基础。从样本处理到信号获取及数据分析,检测系统实现了高度的自动化,不仅检测效率大幅提高,检测精度也得到保证。
2化学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2.1质谱分析技术
质谱分析技术是通过分析物质的质量-电荷比来进行高度灵敏和特异的检测方法,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例如,串联质谱技术可以有效检测食品中的农药残留和激素滥用等问题,提供了一种准确、可靠的分析手段。另外,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质谱技术能够快速检测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为食品安全提供了快速的监测手段。
2.2红外光谱(IR)技术及其应用
红外光谱(IR)基于样品与红外辐射相互作用的特性,可以对样品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形式进行检测分析。当红外辐射通过食品样品时,样品中的化学成分会吸收特定波长的红外光,并产生特征性的吸收峰。通过测量样品吸收红外光的能量和频率,就可以确定样品中的化学成分及每一个组分的含量。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红外光谱技术可用于分析食品中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等各种成分。比如,检测肉制品中的脂肪含量时,具体步骤如下:第一,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即从肉类样品中取代表性样品,并完成切碎、均匀混合等预处理,以确保样品的均一性;调整红外光谱仪的参数,确定所需的扫描范围和分辨率。第二,样品检测。将样品放置在红外光谱仪的测量区域内进行红外光谱扫描,记录下样品与红外光的相互作用,通过收集红外光的吸收或散射信息获得红外光谱图。第三,对获得的红外光谱图进行处理和解释,比如使用红外光谱分析软件对光谱进行峰识别、去噪和基线校正等处理。第四,使用校准模型预测未知脂肪含量的肉类样品。通过将未知样品的红外光谱输入校准模型中,可以得到样品的脂肪含量预测结果。红外光谱不仅能够用于检测食物成分,也可用于评估食品的质量特征,如新鲜度、成熟度、保存状态等,这是因为不同食品具有独特的红外光谱指纹,通过比对样品的红外光谱与已知的质量标准,便可以判断食品的质量情况。现阶段,红外光谱凭借非破坏性、快速、高灵敏度等一系列优势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中,为食品检测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分析方法。
2.3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及其应用
作为液相色谱的一种改进形式,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利用高压使溶剂迅速通过柱中的固定相,可以实现更快、更高效的分离,所以能够提供分辨率更高的检测结果。如今,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凭借着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等优势已经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实践中,有研究人员借助高效液相色谱法,运用波长为220nm的紫外线有效检测乳酸链球菌素的含量,说明高效液相色谱技术能够简便且高效地检测食品中的防腐剂。此外,有研究者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肉制品中的生物胺。由于生物胺既不具有可见光吸收峰,也不具有紫外光吸收峰,所以不能轻易地被普通的UV-Vis检测器检测到。对此,在测试之前通常需要预衍生化步骤。
2.4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技术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技术是通过测量物质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强度来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它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该技术可以用于检测食品中的重金属污染,如铅、汞、镉等,以确保食品的安全性。此外,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技术还可以用于检测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如铁、锌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为食品营养价值的评估提供科学依据。这项技术具有高灵敏度、快速、简便等特点,为食品安全检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2.5化学非显色分析
化学无显色方法是一项新的食品安全性测试方法,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食品中有害成分的检测。然而,在运用这一技术时,应根据实际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并选用科学、合理的检验手段。然后,通过对食物样品和化学剂的反应情况的观察,总结出测试结果,其结果具有更直观的表现力。总之,无颜色化学分析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得到国内外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是一种创新性的、突破性的化学检测技术,极具发展空间和前瞻性。
3.食品安全检测中应用化学技术的关键要点
化学技术在食品安全检验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使用过程中,要把化学技术和食品安全检验相结合,具有很高的难度。但在应用化工工艺的时候,一定要按照有关的法规和规范,采取最科学、最合理、最高效的工艺,最大限度地发挥化工工艺的优越性。首先,针对食品安全提问的范围广、内容多、分析手段多样等特点,要求有关检验人员做好充足的前期工作,为今后的食品检验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将自己的需要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选出最优的化学测试方法,从而大大地提升测试的准确性。其次,要做好前期工作,确定工作目标、工作标准、工作任务,加强实施,准确地实施。同时,也要尽量减少环境因素、人为因素、设备因素等对检测结果产生的干扰,因此,工作人员要采取适当的对策,保证测试环境的可靠度,将人为因素对测试结果造成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在进行测试之前,要对仪器的型号、规格、准确度等方面进行仔细的检验,以便选出最优的仪器。
结束语
总的来说,化学检测技术在维护食品安全和预防食源性疾病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不断提升检测技术的水平,各级监管部门需要加大技术创新与应用的力度,不仅要引入先进的检测手段,还要着眼于完善的标准体系建设,以确保食品安全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也需要不断加强检测技术人员的培养和素质建设。通过培训和技能考核等方式,提高工作人员运用新技术新设备的能力,保证检测和分析工作的规范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刘畅.食品安全检测中化学检测技术的应用探索[J].中国食品,2023(22):63-65.
[2]陈娴.我国食品检测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中国食品工业,2022(17):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