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思维培养课程教学的过程
(一)合理设置科学课题
教师想要合理设置科学课题,必须对教材有充分的理解与把握,要根据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确定科学课题,例如:在《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一课中,几乎每个单元后都有相应的综合探究3,这实质上就是对所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具有较高的教学价值,教师就可以此为科学课题,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教师一是需要带领学生学习关于细胞膜的含义,也就是任何系统都有边界,而细胞是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细胞的边界就是细胞膜。细胞膜的组成,包含脂质和蛋白质,其中还有少量的糖类。而在为学生讲解关于细胞膜的基础知识后,教师可以设置课题要求,学生学习不同的细胞膜是否存在差异。二是教师作为科学思维培养课程教学的组织者,除社会热点以外,生活中的各方面的内容,也是科学课题设置的一个主要方向,通过将课程内容与生活相结合,从而将课堂理论知识与生活内容相结合。
(二)科学搜集信息
确定科学课题后,就要根据科学课题搜集信息,这需要全体师生的努力。在进行信息搜集时,不能局限于教材或教辅资料,需要结合日常生活的环境和新闻环境。例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尝试将各种与生物有关的热点新闻储存在网盘中,并将其作为教辅工具4,在课堂中进行展示。例如:《细胞的癌变》一课,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首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初步的课题:人类在食物链中是否存在天敌,以及在我们的认知中肿瘤是否就是癌症。"这样能够使学生初步认知肿瘤与癌症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形成对癌症的初步认知,随后教师可以将正常肝细胞与海拉宫颈癌细胞展现给学生,要求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正确认识癌细胞的特征。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充分掌握书本的知识内容,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对外界丰富的生物世界有大致的认知,帮助学生建立生物的科学思维,对课题教育工作的科学思维来说,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三)师生探讨科学课题
高中生物教师在进行科学课题的选择时,需要针对课题内容分析科学课题。确定科学课题是否与高中生物的课程相挂钩。教师在开展教育前,需要对课程的教学步骤进行细致地划分,确定在课堂上每个不同的时间点应当如何开展科学课题教学。在确认了某一课题具有教学价值后,高中教师应当与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期间,教师需要向学生提出教学要求,学生需在这一阶段分为不同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对科学课题进行讨论。当不同的小组的学生获取科学课题后,就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资料的收集,并在课后开展小组的线上线下交流活动,使科学课题的讨论和总结更加完善。除此之外,教师在开展课前的科学课题指导时,需要建立对应的学习群,每一个小组都需要建立一个学习群,而教师需要在每一个学习群中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
二、在引入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一)利用教材中的小栏目、习题等引入,引发学生探究生物乐趣。
设疑是根据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设计出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察现象回答,及时归纳总结,从而达到掌握和理解基本概念的目的。例如《DNA分子的结构》,学生观看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DNA雕像图。可创设问题:1.螺旋结构有双螺旋,三螺旋,那么谁在外部构成骨架?谁在内部形成碱基对?⒉碱基对配对时有何规律?3.为何是螺旋状态,两条DNA单链是平行的还是反向平行?4.你是否能根据模型,以小组为单位拆分模型,逐渐展示出DNA的基本单位,单链结构,平面双链,立体空间架构?5.能否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继续发现并总结出DNA的特性?
(二)利用与自己切身有关的事例引入。
在讲《蛋白质—生命活动的承担者》时,课本上列举了哪些食物中含有蛋白质,我觉得还不能引起学生兴趣,我就先提出"同学们每天吃瘦肉,是不是吃了猪肉自己就长猪肉,吃了牛肉就长牛肉?这是怎么回事呢?例如在《内环境和稳态》中,为防止学生把内环境中的血浆说成血液,可提出:同学们在抽血时,抽出来的血液包括那两部分?(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显然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在讲《体温的调节》时,提问:同学们上体育课打球上来,会发现同学们脸色通红,大汗淋漓,这是什么原因呢?在炎热天气里,通过出汗从皮肤表面带走热量,皮肤表面有许多毛细血管,血管扩张后热量大量散失,身体降温。相反,在寒冷的冬季,人们通过"打冷战"产生热量使身体温暖。平淡无奇的导入确实达不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一堂课的基调就只是教师填鸭式教学,如果能花点心思在问题引导上,多设疑,多举生活实例,那么课堂气氛会立刻活跃起来,学习效率也提高了。
三、在探究过程中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行合作探究。
学生从小到大,从父母启蒙到社会历练,或多或少会掌握一些知识,但是并不专业,因此在新知识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精心的设问是关键。例如引导学生探究︰在讲授“噬菌体侵染细菌”时,教师先简要介绍噬菌体的结构特点以及细菌侵染细菌的过程,然后就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最后得出结论。1、实验中进入细菌体内的和留在细菌体外的各是什么物质?2、进入细菌体内的只有一个噬菌体的DNA分子,后来却出现许多噬菌体的DNA分子?说明了什么问题?3、进入细菌体内的只有噬菌体DNA分子,为何细菌体内出现许多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4、侵染前亲代噬菌体DNA分子与侵染后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的结构完全相同,说明DNA分子结构有何特点?5、进入细菌体内的只有一个噬菌体的DNA分子,却产生了许多子代噬菌体、且子代噬菌体与亲代噬菌体完全相同,这又说明了什么?通过这样处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知,这样的思维才更深刻,教学效果会更好些。又例如在《生命活动的承担者一蛋白质》一节中,因为与该节有关的化学知识没有学到,教师先介绍两种化学基团氨基和羧基,然后将P20页几种氨基酸的结构呈现给学生,学生仔细解读,找出氨基酸结构的共同特点,在此基础上学生自己书写出氨基酸结构通式。初步建立了氨基酸的概念,而氨基酸又是蛋白质的组成单位,它如何组成蛋白质,那么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脱水缩合过程也能迎刃而解,接下来的多样性原因也好理解了。本环节的关键是教师对提供的素材的设计,要切合学生实际,既要与原有的知识产生紧密联系,又要是一些具体的隐藏的有待学习的概念,还要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操作来加深印象。
结语
综上所述,问题情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建构可以归纳为引入问题情景→课堂合作探究问题情景→课下自我学习探究问题情景几方面。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可以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问题气氛中,引起学生积极思维,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周兴辉,王玉宏.“互联网+”模式下的高中生物教学[J].科教导刊,2021(08):148-149+172.DOI:10.16400/j.
[2]马小斌.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生物信息化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3):150-151.
[3]葛博.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浅谈[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1,35(01):18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