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合并幽门螺杆菌23例临床诊治分析
刘晓东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刘晓东,.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合并幽门螺杆菌23例临床诊治分析[J]. 临床医学杂志,2024.10. DOI:10.12721/ccn.2024.157099.
摘要: 目的:分析胃食管反流合并幽门螺杆菌患者临床诊治效果。方法:随机从医院2022年1月-2024年1月时间段中挑选出23例胃食管反流合并幽门螺杆菌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成两组,分别是对照组及研究组,对照组采取传统四联疗法,研究组加以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观察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食管反流患者合并幽门螺杆菌临床诊治难度较大,需高度重视,积极明确诊断后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以改善症状,提高预后。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幽门螺杆菌感染;临床诊治
DOI:10.12721/ccn.2024.157099
基金资助:

胃食管反流作为常见胃部疾病,在患病期间患者常常容易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这时患者会存在胃内容物反流症状,且表现出暖气、消化不良及胃部灼烧感,会给日常生活及工作造成严重影响,需及时治疗。以往临床传统治疗方案是药物联合治疗,进行胃酸分泌有效抑制,并加强抗Hp感染,以改善症状。近几年临床逐渐采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药物治疗,该药物属于多菌群复合制剂,可以促使胃肠环境改善,增强临床治疗效果。基于此,下文研究随机选取医院收治胃食管反流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分析临床诊治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研究时间2022年1月-2024年1月,研究期间从医院挑选出23例胃食管反流合并幽门螺杆菌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组,共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两组,对照组12例,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区间40-63岁,平均年龄(51.46±1.37)岁,病程时间1-4年,平均病程(2.04±0.35)年;研究组11例,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区间41-64岁,平均年龄(51.58±1.48)岁,病程时间1-5年,平均病程(2.09±0.38)年;两组资料对比P>0.05。

1.2方法

在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展开治疗前,医护人员必须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该问卷涉及患者个人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等,并且深入记录患者出现症状,包括反酸、呕吐、胸痛、吞咽不适、嗓音嘶哑以及呼吸问题等。为了确保治疗效果合理性,对患者实施胃镜检查,检查需遵循临床标准进行评估,并且配合快速尿素酶测试。如有需要,还会进行13C尿素呼气试验。一旦试验结果显示阳性,治疗时需将胃食管反流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一同考虑,以便对患者实施更全面有效治疗。

对照组采取传统三联疗法,需在患者清晨空腹状态下,指导患者口服奥美拉唑,每次40mg,一天1次;在餐前需给予克拉霉素药物治疗,口服,每次0.25g,一天2次;同时配合阿莫西林胶囊口服,每次0.25g,一天3次,持续治疗一个月。

研究组在上述基础上,加以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口服,每次1g,一天2次,持续治疗一个月。

1.3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①显效:胃内容物反流、烧心症状均得到控制未出现,胃功能指标保持正常;②有效:症状缓解,胃功能得到轻微改善;③无效:症状及胃功能均未出现明显变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根据临床症状积分法对患者症状改善情况作出评估,0-3分,分值越高症状程度越重,并检测HP根除情况。

需在患者空腹状态采集静脉血3ml,进行离心处理,通过流失细胞分析仪,测量患者胃蛋白酶原I和胃泌素-17指标。

1.4统计学分析

SPSS23.0处理分析,X2、t检验,并用(n/%)(x̄±s)表示,P<0.05,则数据有差异。

2 结果

2.1临床治疗效果

研究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表1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有效率(n/%)

1.png

2.2症状积分及HP根除率

在治疗前通过症状积分评估,对照组及研究组症状评分分别是(2.04±0.25)分、(2.01±0.21)分,显然两组症状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t=0.3100,P=0.7596)。而在治疗后再次评估,对照组及研究组症状评分分别是(1.07±0.19)分、(0.88±0.14)分,显然研究组低于对照组(t=2.7085,P=0.0132);通过HP试验测量,研究组HP根除率100.00%高于对照组HP根除率66.66%,有统计学差异(X2=4.4386,P=0.0351).

2.3胃功能指标

治疗前测量统计,对照组胃蛋白酶原I、胃泌素-17分别为(61.25±3.85)ng/mL、(295.46±9.87)ng/L,研究组胃蛋白酶原I、胃泌素-17分别为(61.47±3.92)ng/mL、(295.67±9.92)ng/L;治疗后再次统计,对照组胃蛋白酶原I、胃泌素-17分别为(105.54±7.84)ng/mL、(331.24±10.28)ng/L,研究组胃蛋白酶原I、胃泌素-17分别为(118.55±6.96)ng/mL、(348.25±9.79)ng/L,显然治疗前对比无统计学意义(t=0.1357、0.0508,P=0.8933、0.9599)。治疗后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t=4.1926、4.0549,P=0.0004、0.0006)。

3 讨论

胃食管反流是当前消化内科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大多是由于食管抗反流结果与功能受到较大程度损伤后,使得胃内容物出现反流且达到食管后引发的疾病。有相关资料调查显示,胃食管反流患者常常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这时会导致胃肠功能损伤加重,且食管黏膜受损严重,可能会造成消化道微生态环境失去平衡,需尽快采取措施治疗,以控制病情发展,改善患者身心健康。

当前临床常用药物方式治疗,比如奥美拉唑,属于质子泵抑制剂,可以针对胃酸分泌进行抑制,并配合克拉霉素与阿莫西林,可以起到抗菌作用,以发挥出良好治疗效果。近几年研究发现,在传统药物联合方案基础上,加以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药物治疗可以增强疗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主要是一种复合制剂,组成药物有双歧杆菌、乳杆菌与粪肠球菌,可以表现出较高耐酸性,且肠内适应能力较高。通过对比此次数据可见,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胃动力指标及HP根除率均明显比对照组高,症状积分降低(P<0.05)。这也表示联合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能够取得理想效果。原因分析:通过联合用药,能够针对肠道黏膜的细胞外层构建糖苷酸防护屏,有效控制幽门螺杆菌的增生与繁衍,增强肠道免疫功能及代谢活动,推动肠胃微生物群及激素的正常分泌,进而重建体内微生态的均衡状态。同时能够有效抑制胃酸及胃蛋白酶的分泌,彻底消除幽门螺杆菌,维护胃黏膜的完整性,同时配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使用,有助于恢复肠道菌群的平衡分布。

参考文献:

[1]李永娟,张媛,石钟,等.荜铃胃痛颗粒联合幽门螺杆菌根除四联疗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气滞血瘀证的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22,44(08):1327-1330.

[2]李岚岚.探讨联用幽门螺杆菌根除方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疗效[J].吉林医学,2020,41(11):2658-2660.

[3]畅磊.联用幽门螺杆菌根除方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疗效分析[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4(08):34-35.

[4]石晓红.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病程的影响[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8,38(06):842-843.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