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中物理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落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理念和模式加大了优化力度,科学地制订教学计划,力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但由于长时间被传统教育模式和理念所局限,教师习惯性依赖传统教学方法,经常将学生成绩放在首位,最终导致学生无法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不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
(一)物理教学理念滞后
结合现阶段高中物理教学分析,由于被应试教育观念长时间制约和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习惯性地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十分被动,不能主动参与到教师所创建的教学环境中。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也没有过多地考虑学生的需求和想法,无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授课,致使教学方案的编制不够合理。对学生而言,学习比较被动,机械化的学习方式不仅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甚至会让学生对物理产生厌烦情绪,不能主动融入教学活动中。并且,因为受到高考压力的影响,教师为了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会运用大量时间讲解基础知识,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观察和思考问题。这种方式虽然能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但不能为学生预留思考的时间,阻碍了学生学科素养的提高。产生这一问题,归根结底主要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滞后,意识不到学生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教学计划的制订不够新颖,针对性不强,无法及时优化和创新,导致物理教学活动开展缺乏实效性。
(二)物理知识衔接不合理
随着高中物理知识量的不断增多,再加上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教师在开展物理教学活动期间,应该有意识地提升自身的学科素养。但是,对部分高中生而言,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高中生活,无法适应高中物理教学内容,对物理学科的兴趣不高,甚至因为跟不上教师思路而产生厌烦心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影响。因此,教师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让学生快速融入高中生活,适应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思路,提升学生的物理水平,强化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针对物理学科而言,其与自然现象以及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应该让学生深入研究和探索,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并内化知识。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高中生并不能灵活地利用所学物理知识,虽然理论知识比较扎实,但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欠缺之处,知识之间的衔接不科学,因此不能借助物理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进而制约了学生的良好发展。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对策
为了有效解决现阶段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将核心素养作为基础,对教学内容展开深入剖析,了解教学现状,主动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
(一)强化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组织开展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为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能全面提升,应该以核心素养为依托,强化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提高。在正式教学期间,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科学制订教学方案,确保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全面拓展,提高学生的物理水平。
比如,教师在讲解机械运动知识点时可以结合振动方面的知识,合理地设计一些物理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如果沿地球两极的地轴钻一个洞,当一个物体从北极无初速地落入无底洞时,物体是怎样展开运动的?这一问题具有较强的不现实性,所以想象空间很大,能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起来,结合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通过不断地探讨,每一个学生都会形成自己的想法和看法,积极归纳和总结。结合讨论的结果可以看出,有的学生会认为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穿越无底洞并冲向地球;也有的学生认为物体做减速运动,最终停在地心位置。对于学生的答案,教师不要第一时间做出判断,而是要继续对学生进行引导,利用问题来让学生思考,诸如,物体在北半球以及南半球洞中的时候,地心引力的方向是什么样的?通过问题的指引,学生的学习思维会变得活跃起来,思路也会越来越清晰,思考的方向会变得正确。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会结合振动产生条件以及万有引力定律最终获得答案。通过深层次的研究和思考,学生会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整体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提高,打破物质条件的局限,让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二)引导学生学会体验
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亲身体验能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从中获得更多的经验。因此,依托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教师在组织开展高中物理教学活动期间,应该加强对学生体验的重视。
比如,在讲解课堂知识过程中,为确保学生可以对离心运动现象有更好的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尝试做“水流星”。在实际设计环节,教师需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并在学生有准备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为学生预留充足的时间,保证学生能在课堂上自主地进行互动和交流。同时,为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要布置探究性课题,引导学生实践操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确保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能快速掌握并内化知识,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再如,教师在对完全失重知识进行讲解时,可以让学生利用装有水且底部开口的可乐瓶做完全失重演示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会了解物体从空中自由落体时水并不会流出来。并且,依托这一现象,学生在研究之后会总结出完全失重状态和物体运动速度关联不大。采取这种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除了能进一步对学生的思维加以拓展之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深入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科学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保证学生能够主动地融入教学活动中。在讲解知识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以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同时,在讲解知识期间,还要充分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便学生能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促进学生物理学科素养的提高。
综合而言,教师在开展高中物理教学活动期间,要将核心素养作为基础和依据,科学地对学生加以培养,除了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之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因此,为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对物理知识点讲解过程中,一定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反思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孙晓丹.依托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改革对策思考[J].科技风,2020(8):83.
[2] 李亚楠.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施路径分析思考[J].才智,2019(10):68.
[3] 田锋.基于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物理教学策略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1(35):1-2.
[4] 李晓伟.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物理教学应用分析[J].知识文库,2021(23):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