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耕耘在人工智能时代
沈伟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沈伟,. 让我们耕耘在人工智能时代[J]. 人工智能研究,2021.8. DOI:10.12721/ccn.2021.157033.
摘要:
人工智能既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的重要前沿领域,又是能与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在数字化大发展背景下,新一代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成为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如何在这样人工智能的大背景下找到自身的定位尤为重要。
关键词: 人工智能时代;数字化;大数据
DOI:10.12721/ccn.2021.157033
基金资助:

浙江杭州是一座走在智能发展前沿的城市,随着阿里巴巴和网易等互联网巨头的崛起,杭州人民耳濡目染地认识到互联网、智能化所带来的便利性。我有幸生活在杭州这座美丽的城市,最先享受到了一部手机走天下的便利,这些都是未来来临的前奏曲。打开电视机,也能时刻听到、看到哪儿哪儿又开展了互联网大会,哪儿哪儿又举办了人工智能大赛,哪儿哪儿又组织了机器人大赛等等,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已无处不在。

对于我这个工作在大宗商品贸易行业中的人,我的周围除了前些年非常活跃现在也依然是行业较大信息咨询平台的51不锈钢、我的不锈钢之外,很少有与信息化、互联网、大数据等类似字眼相关的内容。也因此,我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未来之势非常感兴趣。我相信,现在的相关性不大不代表未来的关联度低,人工智能是一种趋势。

曾经有一天,一位老领导乐滋滋地跟我说,“沈伟,你知道未来你要跟谁竞争吗?你最大的敌人是人工智能,多么强大的对手,好好想想要怎样致胜未来的敌人。”在我看来,致胜于人工智能,我们必须具备三种能力:

1、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工智能源自于人,而问题是复杂又多变的,在没有对人工智能进行前瞻性植入程序之前,我们对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就是人工智能所欠缺的,而且越是在人工智能发达的时代,越需要重视对复杂问题的处理。

2、沟通能力

沟通能力考验的是一个人的情商,这是作为程序性人工智能所无可比拟的。提高自己的情商,修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在任何时代都是一项强大的技能。

3、终身学习的能力

弗朗西斯·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要在与人工智能的竞争中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强学习,学习人工智能已经掌握的,学习人工智能还没有掌握的,创造人工智能所不能创造的价值。

在这样一个计算机科学大力发展的时代,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从大数据方面谈两点自己的感想。

第一,数字化转型从SAP系统升级开始。

在集团数字化转型的倡议下,19年不锈钢公司迎来了SAP系统升级之路,我想这应该是集团数字化转型的第一步。不锈钢公司将SAP系统作为内部管理和数据分析的支点,半年来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与系统开发团队和辅助团队协调需要升级的功能模块及要求,希望通过系统这个信息化媒介来实现不锈钢公司大数据分析。

对于我自己分管的几个业务板块,也希望能通过数据来进行项目分析,包括盈利分析、客户分析、项目管理分析与风险控制等,这是我在之前的管理中所疏忽的。未来,我们将借助SAP系统来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和项目分析能力,以创造更多的价值。

第二,建立自己的大数据库,指导公司的业务拓展。

本人分管的分销项目和期现项目算是整个公司最贴近市场的两个项目,但在目前的项目工作开展来看,不仅没有真正读懂市场,更没有指导公司的业务拓展,我觉得,关键还是在于基础数据与信息的匮乏造成的。

分销项目经营的是贸易市场,而期现项目则是把握期货和现货之间的差距进行套利,或是通过套期保值的手段实现库存的保值或增值,降低库存风险。可见,两个项目对行业动态、市场风向、宏观经济等多维度的信息都非常依赖。说难听点,吃的是行情饭,如果对数据和信息掌握的不够,那么项目就很难创造价值,即便能盈利也是微利,无法发展壮大。

建立自己的数据库或信息库,是扭转项目局势的关键之一,不排除使用先进的分析工具,哪怕没有任何工具,也不能坐以待毙地等待行情的到来,而是要通过自己掌握的信息尽量预测行情的趋势,这一预测能力靠的就是信息的积累和经验的判断。就像上淘宝或天猫,每个人打开APP看到的信息并不一样,这是系统在后台根据每个人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预测后提供的。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根据不锈钢行业的特性,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分销和期现逻辑来收集信息,而后进行数据分析和判断,最终把握行情、创造价值。

在这样一个科技发达的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我觉得并不需要追风、好高骛远,而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充分利用时代工具,脚踏实地的耕耘属于我们自己的每一寸土地。我相信,机会总会青睐那些辛勤耕耘、时刻做好准备的人。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