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策略探究
王勇 杜灵芝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王勇 杜灵芝,.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策略探究[J]. 中国护理学报,2021.1. DOI:10.12721/ccn.2021.157004.
摘要:
护理学教育在重视医疗技术教育的同时,着重培养护理学生的职业道德,以适应新时代对高素质医疗人才的需求,缓解医疗领域的人才供需矛盾,在多元化、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中体现其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立足于中职教育教学角度,分析了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 中职教育;护理专业;职业道德
DOI:10.12721/ccn.2021.157004
基金资助:

引言:护理的复杂性远大于其他自然学科,其服务的对象是人。作为一名护理学生,将来从事的是治病救人的工作,事关生死,肩担千钧。随着时代的发展,职业道德教育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职业道德培养越发重要,因此,对于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策略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1完善课程设置

要在护理学生刚入学时就开展立德育人与职业素质教育,确定立德为先、育人为本的培养方针。在课程体系的安排上,除了按照国家规定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人际沟通》之外,还应增设《护理礼仪》《心理与精神护理》《护理学伦理学与卫生法学》《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课程,把护理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贯穿于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教师要通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或改善教学模式和方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培养护理学生职业道德中的作用。

2医德理论传授

护理学生道德行为能力的养成,首先需要学习专业的护理学道德理论。护理学道德理论在护理学的发展中不断地总结与调整,受到社会制度、经济条件、文化传统、社会习俗、医疗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现实性、时代性与继承性的特点,能够反映医疗实践中存在的道德问题,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帮助道德主体在医疗实践活动中作出正确的判断。

医德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护理学活动特定的道德内涵。一方面是护理学实践主体的道德属性,即护理学活动的主体(医护人员和患者)不仅具有生物属性———在此意义上产生生存繁衍的需求,作为道德主体,(医护人员或患者)还具有社会的、心理的、精神的多重属性,以及因此生发的权利的张扬、精神的超越和心理的满足等多重需求;另一方面是护理学实践活动的道德属性,医疗活动既包含凭借护理学知识与生命技术帮助患者抚平生理苦痛的内容,也包含医护人员以仁慈大爱为患者提供心理慰藉、包容和帮助患者实现精神超越的内容,护理学技术实施的同时,医护人员的仁爱之心与高贵人格得以充分呈现,患者的人格与尊严得到尊重、人生价值得以实现。

护理学道德原则与规范。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护理学人道精神的指导下,以对当代医疗实践特点的总结与反思为背景,经过伦理学的论证,不伤害原则、有利原则、尊重原则与公正原则作为护理学伦理学基本原则在医疗社会领域成为广泛的共识,基于以上基本原则,各国又制定了具体的医德规范及法律准则,形成日益完善的护理学道德框架体系,这些内容是医疗实践中进行决策的最重要的价值依据。

3医德情感引导

在护理知识的传授中,要解决知与行脱节的问题,应改变传统知识传授的单一教学目标,尤其在护理学人文教育中要注重引导护理学生形成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情感态度,培养护理学生关心人类命运的道德情怀,塑造护理学生在职业中实现人生理想的价值态度。1931年,爱因斯坦在加州理工学院的讲演中谆谆告诫未来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时说:“为使你们工作增进人类的幸福,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是不够的,关心人本身及其命运,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的奋斗目标;关心组织劳动和产品分配这个重大的尚未解决的问题,才能保证我们的智慧的产物会促进人类幸福,而不致成为祸害。”

没有哪一项技术或知识比护理学与人类命运的联系更为密切,护理学活动饱含人类对个体及种族命运的关切。因此,对于护理学生来说,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敬畏生命、知晓生命的不可重复性、给予每个生命同等的关照更为重要,是每一位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的道德素养。在护理学教育中,应改变以往重技术、轻人文的传统模式,找准不同专业的学科特质,引导学生在传统文化中寻找杏林疗疾的人性光辉,在仁医事迹中发现大医奉献的精神力量,不断对生命的意义进行反思;同时,生命教育的内容应贯穿于护理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之中,以提高护理学生道德行为能力为导向,整合护理学各科教育资源,创建多维度的教学评价体系。在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制定中,应改变以往单一的知识目标导向,将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融入专业课程中;在教学与实习中,破除对检查手段及数据的过分依赖,改变以往只见病不见人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了解患者的生活状态与内心感受;在决策制定中,除了物理化学手段之外,强调人文关怀在患者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价值。

4医德实践训练

护理学活动体现着人类善的意志与爱的精神,医护人员通过技术行为的开展实现患者改善生存状态的诉求。因此,任何一个护理学行为都是技术判断与伦理判断的统一,技术判断取决于整体护理学水平的进步及个体医务人员医疗技能的提高,伦理判断则有赖于医生的道德修养水平及道德行为能力。医德情感的引导能够提升护理学生的知觉能力,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产生共情、激发责任;护理学道德知识的学习能够锻炼护理学生的判断能力,学习传统、分析事实、辨明是非、制定决策;在道德行为能力中更重要的是道德选择能力,如何将善的观念转换为善的行为,实现“知行合一”,同样是需要学习与训练的。“道德的内化认知和外化行为必须经由个人的实践历练方能确证完成。”

结论:在当前的医疗实践中,道德矛盾频发,生命技术引发的争论日益激烈,医务人员只有具备了更成熟的道德评价与行动能力,才能够化解医患关系的紧张与矛盾、回应传统观念与多元价值的碰撞与冲突、满足个体需求与社会公益的融合与统一。

参考文献:

[1]罗美容. 中职德育课中加强护理专业的职业安全教育[D].广州中职,2017.

[2]田炼. 护患关系视角:中等职业学校护生职业道德教育探究[D].四川师范中职,2017.

[3]姚娜.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养成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6(04):77-78.

[4]邢思超.加强医德教育,提高中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素质[J].教师,2014(22):9.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