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不断发展对学生的学习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小学阶段开始,教师就要注重贴近学生兴趣特点,引领学生互动参与,营造生动、多元的课堂氛围,丰富了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一、课前预习和导入环节
(1)利用微课安排学生预习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教师集中精力组织教育活动,根据教育阶段的不同,能够引导学生们转向自学,把握学习重点,并有效提高学习质量。预习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关键阶段,自学的实现由学生的主观意识来保证。大多数学生都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过分依赖教师,而且没有足够的自主权。因此,为了使学生在上课前能够真正地自学,教师必须合理加以指导。微课就是一种有效的自学教育方法,而且微课也已经成为学生喜爱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微课预习活动中,直接向学生介绍明确的学习任务,这反过来又有助于减少自学困难和增加自学有效性。例如,将微课视频应用于《美丽的小兴安岭》的预习活动中,帮助学生体验小兴安岭四季的美丽,捕捉小兴安岭物质丰富的特性,并了解作者的书写顺序和书写方法,如果没有微课预习的过程,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帮助学生提前形成一种认知,并为正式进入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具体地说在上课前,教师为学生们录制了一段展示小兴安岭四季美景的录像,同学们被美丽的景色所吸引,学生欣赏作者所描写的小兴安岭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的景色,每个季节的景色都是不同的,这样的预习活动会给学生带来非常强烈的感官刺激,并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2)导入环节重视情境创设课前预习和导入环节会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创造一个有利于将信息技术纳入课堂教学的环境,会给学生一种新的感觉,让同学们可以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并主动学习。在不同的学习环节中,教师的职责各不相同,另外,导入环节中不同的情境创设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语文教师必须根据不同课文背景选择合适的导入情境。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大部分的学生对故事情境接受程度比较高,故事内容通常涉及广泛的知识,并具有一个符合小学生思想的道理。老师可以在大屏幕上播放名人的故事,或者是寓言、童话等等。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环境,使他们能够获得更好的学习环境。游戏环境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活泼好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游戏活动,成为游戏中的角色,从而打破语文教学的局限性。传统的问题情境能为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做铺垫,也就是通过提问,鼓励学生学习新事物新知识。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都可能出现问题情境,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发性思维习惯。生活条件为小学的语文课提供了大量的情境素材,教师可以选择生活案例,向学生展示图形材料,使同学们能够利用现有的经验和认知模式,体会到语言的魅力。
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鲜活的学习体验
语文是语言和文化有机融合的学科,于漪老师说过教学要“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落实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能够端正坐在课桌前,更要有效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投入课堂,让学生在学习、思辨、创新、拓展、延伸中得到有效锻炼,为语文课堂注入更多源头活水。在教学落实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恰当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启发学生释放学习思维活力。以《开满鲜花的小路》这个生动的童话故事为例。在这节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立足文本让学生学习字词,了解故事的起承转合之外,教师还要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调动学生鲜活的学习体验,让他们理解美、发现美、分享美,建立生动的认知。结合春天的美景预设疑问,让学生有效追寻,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阐述一下春日鲜花之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意识。以信息技术图文并茂的方式引领学生学习课文,可以使学生产生鲜活的学习体验。另外,趣味横生的故事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表达、模仿的热情。在课堂教学落实的过程中,教师以信息技术为指引,很好地对学生进行了情感熏陶,可以把课文的学习与学生的日常实践联系在一起,为学生寻找美、表达美、赞美美、展示美提供有利平台,使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显著提升。
三、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想象力
亚里士多德常说想象力是发现,发明,创造的源泉,就学生的智力因素而言,想象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想有效培养学生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是主要途径。因此小学教师要利用语文教育提供的有效机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取得明显成果。例如,在学习《秋天》这一课时,作者在文章中使用生动语言,清楚地展示了秋天的美丽,跃然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美丽的秋天的画卷。为了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老师可以在上课前将课文的内容与秋季动态场景的结合起来,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速度,让学生们更好理解课文,同时也有效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信息技术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价值来帮助建立课堂氛围,在实践中进行语言培训。例子,教师可以将翻转课堂引入学生的学习中,增加教学创新,增加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支持,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四、利用信息技术收集资料
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的课后学习受到关注,在新的教学活动框架内,应积极使用信息技术扩大教学范围,将学生引入更广泛的学习空间,丰富知识基础,提高学习质量。传统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大部分知识都在教科书中,内容是有限的。新课改背景下,需利用学生放学后的时间,教师运用适当的手段使学生收集和学习其他信息,以增强儿童的学习能力。例如,在组织《军神》的教学活动之后,大多数学生还没有完成对刘伯承将军历史的了解,并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教师设计课后任务,利用因特网收集有关刘伯承将军的故事,大约用200个字将收集到的内容与文章结合起来,从而说明刘伯承将军是当之无愧的英雄,是名副其实的“军队之神”,因特网的使用不仅使学生能够获得收集信息、发展信息技术能力,同时还能有效扩大视野。同学们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结束语: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落实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以信息技术引领学生学习突破,以信息技术助力学生精彩展现,让语文教学更加自然、生动,学生的学习意识也能逐步增强。
参考文献:
[1]杨美德,蒲爱丽.浅析小学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下的教学方式[J].考试周刊,2020,(44):55-56.
[2]赵光辉,杨燕.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融合的几点认识[J].小学教学研究,2020,(15):29-30.
[3]李禹镜.如何做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20,(11):128+127.
[4]洪美惠.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思考[J].名师在线,2019,(08):9-10.
[5]窦陈娟.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研究——基于六安市五所小学的调研[J].小学教学参考,2018,(3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