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及MR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诊断价值及准确性分析
章竣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章竣,. CT及MR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诊断价值及准确性分析[J]. 临床医学杂志,2024.12. DOI:10.12721/ccn.2024.157114.
摘要:
目的:分析CT及MR运用于腰椎间盘突出诊断当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到2023年12月在我院进行腰椎间盘突出患者9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方式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进行诊断时,运用CT方式,实验组进行诊断时,运用MR方式,各组均45例,观察两组诊断效果。结果:对照组中,漏诊人数为4人,误诊人数为2人,准确率为86.67%,实验组中,漏诊人数为1人,误诊人数为0人,准确率为97.78%,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准确率明显更高,数据之间体现出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在椎间盘脱出、硬膜囊压迫、脊髓变形方面的检出率明显更高,数据呈现出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和MR运用于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MR的准确率更高,体现出的价值性更为明显,在临床诊断中,值得进行广泛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 CTMR腰椎间盘突出症
DOI:10.12721/ccn.2024.157114
基金资助:

引言

腰椎间盘突出属于骨科疾病,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患有腰椎间盘突出以后,常常会出现腰腿疼痛情况,出现外伤为患病主要原因。临床诊断时,对于年龄小、病情轻以及病程短的患者,难以获得较高诊断准确率 。当前 CT 诊断和 MR 诊断属于针对腰椎间盘突出进行诊断时的重要依据,下面将对二者运用于诊断中的价值性进行详细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取2021年1月到2023年12月在我院进行腰椎间盘突出患者9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方式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进行诊断时,运用CT方式,实验组进行诊断时,运用MR方式,各组均45例,对照组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在28岁到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79±2.18)岁,实验组中,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龄在26岁到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15±2.06)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体现出的差异性,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 CT 诊断,具体落实方案为:选择16排螺旋CT(美国 GE 公司生产),患者取仰卧位,随后将双脚微微屈伸,在臀部下方放置软垫,调整仪器,保持扫描基线与椎间盘连线之间处于平行状态,设置层厚、层距、面积、骨窗的窗宽、窗位、软组织窗位、检测位置 分 别 为 3 mm、1.5 mm、256×512、1 250 ~ 1 950、350 ~ 550、250 ~ 350、腰椎 L3-4 及 L5-S1 椎间隙之间,确定位置、密度以及形态等具体信息。研究组患者进行 MR 诊断,主要诊断措施为:仪器选择 1.5T超导磁共振,设置相关参数:层厚、层距、常规矢状位、常规横轴位分别为 5 mm、0.5 mm、T 1 WI/T 2 WI、T 2 WI,在扫描期间需要确定脊髓神经的受压情况、脊髓神经狭窄程度、椎间盘膨出以及突出的位置。检查结果由工作站处理。

1.3观察指标

观察诊断准确率和不同征象。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时,运用SPSS21.0,计数资料表示时,运用率的形式,使用卡方检验,P<0.05情况下,数据体现出的差异性,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照组与实验组诊断准确率对比

对照组中,漏诊人数为4人,误诊人数为2人,准确率为86.67%,实验组中,漏诊人数为1人,误诊人数为0人,准确率为97.78%,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准确率明显更高,数据之间体现出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对照组与实验组诊断准确率对比

1.png

2.2对照组与实验组检征象检出对比

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在椎间盘脱出、硬膜囊压迫、脊髓变形方面的检出率明显更高,数据呈现出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对照组与实验组检征象检出对比

2.png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主要是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由于腰椎间盘各部位发生退行性改变,椎间盘纤维环断裂,进而导致邻近的脊神经根受到刺激、压迫,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发病后常见疾病表现为腰痛、下肢放射痛、马尾神经症状等。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疾病常见发作原因为椎间盘自身解剖因素的弱点、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损伤、遗传因素、腰骶先天异常、诱发因素(突然负重、妊娠、增加腹压、腰姿不正、受寒等)。从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病理变化及 CT、MRI 表现,临床可对腰椎间盘突出作以下分型:膨隆型、突出型、脱垂游离型、Schmorl 结节。近年来,随着影像学的发展与进步,CT 与 MR诊断技术逐渐广泛应用至临床,对腰椎间盘突出疾病诊断及治疗创造更多价值。CT检查具有较高密度分辨率,能够将进行X线检查时不能显示的病变以及器官比较直接地显示出来,并且检查时比较迅速、方便、安全,患者不动状态下,便能将检查比较顺利地完成,并且在短期内可以进行重复检查,对病变演变的观察较为便利。也能将传统X线平片检查中出现的重叠问题克服,获得的图像比较清晰,可以呈现出明确的解剖关系,较好显示病变。图像由于来自于吸收系数转换,可以展开图像处理,图像灰度和密度能够进行调节,直到其适合观察某种病变或者是某种组织,必要情况下,可以展开增强扫描,获得的图像更加清晰,借此提升诊断病变时的显示率以及准确率。MR检查在临床中较为常用,不会对人体产生损害,不具有放射性,具有无辐射、安全、精确等多种优点,但是身体中存在磁铁类物者,装有人工瓣膜、心脏起搏器等时,不能进行此项检查时。同时在检查之前,需要将全部衣服脱去,除了内衣意外,使用检查专用衣服,并将耳环、项链、戒指、手表等去除,将全部病史向医生提供。腰椎间盘突出进行诊断时,医学影像检查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检查过程中比较常用的方法为CT以及MR,就CT来讲,优点主要体现在可以将突出椎间盘出现的钙化,以及椎管狭窄反映出来,MR则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以及显示率,在进行检查时,矢状面会体现出椎间盘变扁,将椎体后缘超出,突向椎管。对于椎间盘髓核来讲,游离矢状位会显出髓核疝进入椎间盘,和椎管之间分离,而在横断椎间盘层面,椎间盘组织则不显示出来。进行CT诊断和MR诊断时,都能将椎间盘突出程度以及方向比较清楚的显示出来,但是由于MR诊断扫描时,处于多角度、多平面状态,无论是组织分辨率还是空间分辨率均比较高,可以对椎间盘出现的病变进行全面观察,减少误诊和漏诊的出现,上述研究显示,对照组中,准确率为86.67%,实验组中,准确率为97.78%,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准确率明显更高。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在椎间盘脱出、硬膜囊压迫、脊髓变形方面检出率明显更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进行腰椎间盘突出诊断时,MR诊断方式和CT诊断方式相比,呈现出的价值性更高,应用价值比较明显,值得进行广泛推广。

结语

综上所述,开展CT与MR施以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均可获取一定的诊断效果,其中MR的应用,能更好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率,反映病灶具体情况,指导患者接受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来舒缓病情,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李愉,蒋敏.MRI测量腰椎关节突角度在早期诊断椎间盘突出的应用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20,18(2):135-137,141.

[2]朱晓珉.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CT与MR诊断的对比分析[J].黑龙江医学,2019,43(8):960-961.

[3]兰亚,李黎,付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保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及CT影像学变化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9,17(5):145-147,156.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