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针灸康复科临床上较为多见的疾病之一,致病因素较多,主要有受寒、腰姿不正、受寒、妊娠、突然负重等,临床表现有马尾神经痛、腰部疼痛及下肢放射疼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及身体健康。临床多采用牵引等康复训练进行治疗,虽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其长期效果不佳。针灸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手段,可通过穴位刺激,疏通经络,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进而改善腰部疾病,临床效果比较明显[1]。为了进一步提升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采取了针灸、康复训练联合的治疗方案,并观察其有效性,具体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9年3月到2020年3月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0例作为样本,按照随机分配法把3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每组患者各15例,对照组患者15例,女患者9例,男患者6例,年龄在22~68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1.45±2.37)岁。实验组患者15例,女患者7例,男患者8例,年龄在21~65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1.46±2.34)岁。两组患者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康复训练,其一,引导患者实行屈伸运动、慢走训练及行进倒退等,30min/次,依据患者的情况,选取适宜强度训练;其二,引导患者实行背肌、腰伸运动,前者引导患者平躺床上,抬头挺胸,引导其膝关节用力,使其身体脱离床,5s/次,每天3次;后者维持肩膀与双脚同宽,且后伸的姿势需持续30s,每天3次;其三,引导患者进行牵引治疗,体位选取仰卧位,将腋部、盆骨及躯干固定,逐步对患者实行牵引治疗,开始治疗重量在20kg以下,之后依据患者恢复情况,选取适宜重量,最大重量不可多于40kg,1min/次,每天1次,持续治疗10天,休息3天后再治疗10天。
实验组在此之上使用针灸治疗,穴位选取太阳膀胱经穴、夹脊穴,依据患者病情,可选取肾腧穴、委中穴及阿是穴等,留针时间为半小时,之后使用电针进行治疗,电针型号为:G6805-2,对患者实行持续波刺激,应注意的是,刺痛感应在患者可承受范围之内,每天1次,持续治疗10天,休息3天后再治疗10天。
1.3指标观察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不同方式治疗后,患者的腰腿疼症状基本消失,且能正常生活,患者可做直腿高抬70°者为显效;患者的腰腿疼症状显著好转,且能正常生活,患者的腰部功能明显改进者为好转;不同方式干预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任何好转征兆,且有增重迹象者为无效;总有效率为1与无效率之差。
1.4统计学方法
此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25.0进行本次两组患者相关治疗数据分析,临床治疗有效率以百分率表示,使用χ2检验;P<0.05,说明数据具统计学差异。
2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临床治疗有效率对比结果显示,实验组较高(P﹤0.05),具体详情情况见表1。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手段较多,依据患者病情,可选取适宜治疗方式。康复锻炼通过借助外界力量作为辅助,进一步稳定腰椎形态,并对畸形的腰椎形态进行纠正,进而帮助患者改善腰椎功能,并降低炎性因子的产生水平。通过腰椎键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后,进一步稳定了腰椎的稳定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脊柱的力学结构,进而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在既往研究中也显示,通过康复训练,可进一步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使肌肉和神经得以血液的濡养,促进肌肉以及神经根功能的恢复。而针灸方式简便易行,费用较低,治疗效果比较明显。依据疼痛部位,选取不同穴位进行针刺,可起到化瘀活血、止痛消炎的目的。在患者腰痛或腿痛比较严重时,使用针刺方式,可起到较好的止痛效用。可通调气血,推进膨出的腰椎间盘逐步恢复如常。所以,在康复训练之上使用针灸方式治疗腰间盘突出症,其治疗效果更佳[4-5]。本次研究研发,实验组临床治疗有效率远高于对照组,由此看出,联合治疗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针灸、康复训练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备推广和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徐文文,孔金凤.快速康复护理对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后疼痛与疗效的影响评价[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6(24):97-98.
[2]李德生.通滞苏润江胶囊联合臭氧治疗对腰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症状及腰椎功能的影响[J].慢性病学杂志,2020,21(09):1372-1373+1376.
[3]劳泽辉,李建华,陈晓峰.物理疗法联合补肾活血方对血瘀型腰间盘突出症临床及影像观察[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14):35-37.
[4]郭义,林俊,何喜.血府逐淤汤与热敏灸辅助氟比洛芬酯对腰间盘突出症患者椎间孔镜术后下肢残余症状的疗效评价[J].抗感染药学,2020,17(06):888-891.
[5]宋彦涛,郭玲,张晨,刘广会,朱永涛,展嘉文.超声测量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棘突距离变化率的价值分析[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20,28(02):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