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叶天士所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对指导治疗当今临床具发热性质的感染性、传染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若能探知叶天士通过观察哪些疾病的发病规律获得这套理论,对于深入理解该理论内涵,准确运用于临床是有所裨益的。文章依据"实地调研法",通过走访苏州叶天士故居等处,收集相关史料,分析史料与叶天士医著记载,探究卫气营血理论形成期间叶天士辨治的主要温病病种,进而探讨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于临床的适用病证,为感染病的中医辨治提供参考。
摘要: 目的:利用《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结合文献考证和现代药理学研究与临床应用,挖掘和分析独活潜在功用,扩大临床应用范围。方法:分析《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含独活复方所治病证的分布和构成,同时考察历代本草记载的独活功用,并与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比较,发现古今功用主治的不同,挖掘和分析独活的潜在功用,结合现代药理学和临床应用加以佐证。结果:在《普济方》数据库中检索含独活复方1 619首,所治病证499个,分为26类,根据病证提炼功能,其中祛风除湿、止痛功能与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内容相吻合,但治疗中风、痈疽疮疡、痉病、瘙痒、惊悸、虚损、目赤肿痛等病证的功用未被收录。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和临床应用验证发现独活还具有平肝息风、解毒疗疮、安神定悸等功用。结论:通过数据分析、文献考证及现代药理学研究与临床应用的佐证,确认独活具有平肝息风、解毒疗疮、安神定悸的潜在功用。
摘要: 目的:观察围绝经期综合征(PPS)妇女肝郁及其兼杂特征与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关系,探讨PPS肝郁及其兼杂特征的部分生物学机制。方法:以证素辨证判定189例PPS患者的肝郁及兼杂特点,应用ELISA等方法检测血液中的单胺类神经递质。比较PPS肝郁组(128例)和非肝郁组(61例)神经递质差异,比较肝郁不同兼杂神经递质差异。结果:肝郁组的DA和NE较非肝郁组为低(P<0.05)。肝郁病位兼肾者DA和5-HT显著低于单纯肝郁者(P<0.01);肝郁兼痰者DA和5-HT显著低于无痰者(P<0.01,P<0.05);肝郁兼湿者5-HT显著低于无湿者(P<0.01);肝郁兼热者5-HT显著低于无热者(P<0.01);肝郁兼气虚者5-HT显著低于无气虚者(P<0.01);肝郁兼血虚者DA和5-HT均显著低于无血虚者(P<0.01);肝郁兼阴虚者DA和5-HT均低于无阴虚者(P<0.05)。结论:PPS患者DA和NE的降低可能是肝郁发生的生物学基础。PPS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与肝郁兼杂特点密切相关。
摘要: 目的:探讨恐伤孕鼠对其21日龄子代情绪的影响。方法:采用旁观电击法制备恐伤母鼠动物模型。应用旷场实验、糖水偏好实验、悬尾实验分别测试对照组和模型组21日龄仔鼠情绪的变化。结果:旷场实验中,模型组垂直得分、水平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糖水偏好实验中,模型组糖水消耗量、糖水偏好值低于对照组(P<0.05);悬尾试验中,模型组在空中静止时间较对照组长(P<0.05)。结论:恐伤孕鼠会造成其子代幼儿期情绪的改变。
摘要: 目的:运用模糊层次理想点法(FH-TOPSIS)对4中心352例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结局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研究。方法:基于前期构建的COPD疗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专家问卷调查建立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及指标赋权,采用FH-TOPSIS,对4中心352例随机对照研究临床结局指标(急性加重、肺功能、证候积分、生活质量等)进行综合评价,采用模糊语言进行评价并量化,计算指标权重和评分,计算相对接近度并排序比较,筛选最优治疗措施。结果:试验组综合评价指数C值(1)高于对照组(0),更接近于最优方案,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FH-TOPSIS能够适用于中医药治疗多维临床结局指标综合评价研究,能够区分治疗效果,对于多组干预措施的优选更适宜。
摘要: "亢害承制"理论是中医学认识人体生理制化、病理失衡及指导调燮用药的重要法则。该理论可以概括糖脂与胰岛β细胞之间"亢而自制免其害"的相辅相成生理良性循环,也可以阐明"亢而失制受其害"的糖脂毒性下胰岛β细胞损伤的病理恶性循环,并与"lncRNA/circRNA克miRNA,miRNA克mRNA,lncRNA/circRNA生mRNA"的ceRNA生克制化网络相似。在这一认识指导下,2型糖尿病可采取祛邪制"亢"和扶正防"害"的思路进行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
摘要: 现代医学目前对于胃癌前病变(PLGC)早期如肠上皮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以手术、对症治疗为主,中医通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并结合"治未病"思想,在PLGC的治疗中有独特优势。PLGC属中医学"痞证""结证"范畴。张仲景在《伤寒论》中阐述了痞证、结证之症状、病机,认为张仲景痞证、结证的辨治思想可运用于PLGC的辨治,但应审时度势,把握要害。结合PLGC的三个阶段,浅述张仲景痞证、结证的辨治思想在PLGC中的运用。
摘要: 痹证是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围绕痹证诊断标准这一议题,对痹证古代文献进行回顾,并对痹证现有诊断标准进行概述,认为痹证诊断标准的制订应当凸显中医思维与理论特点、痹证内涵及其特点、中西医融合、临床实际四大特色。通过临床调研并结合名老中医药专家建议,制订出既符合中医理论又不违反西医常规原则,涵盖患者临床表现、诱发因素、发病时间特点等内容的痹证诊断标准,以期更好地为中医临床及科研服务。
摘要: 目的分析我国冠心病中医证候的地域性分布特征。方法运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来自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7大地区的8129例冠心病患者证候要素及证候类型进行分析,总结其差异与规律。结果各个地域最常见的虚性证素均为气虚和阴虚,实性证素均为血瘀和痰浊。血瘀与气虚地域分布特点相似,提示两者可能存在相关性。气虚和血瘀均以东北地区最为多见,痰浊在西南和华南地区最为多见,阴虚在西南和华南地区最为少见,气滞在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北地区相对多见,在西南地区则少见。总体上实性证素严重程度高于虚性证素,呈现出"实重于虚"的特点。结论冠心病中医证候的地域分布存在共性规律,亦有区域特征,有助于指导临床合理地开展因地、因人辨治。
摘要: 目的观察健脾解毒方加减对脾气亏虚证晚期结直肠癌化疗患者肠道菌群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6例晚期结直肠癌脾气亏虚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XELOX、FOLFOX4方案进行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化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健脾解毒方加减口服,每日1剂。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生存质量卡氏量表(KP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免疫指标、肠道菌群及粪便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水平,并判定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60.71%,对照组为21.43%,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KPS评分、CD3+、CD4+、CD4+/CD8+、自然杀伤细胞、sIgA水平及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显著升高,且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CD8+水平、肠道大肠杆菌及肠球菌数量较治疗前下降,且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健脾解毒方加减具有调节肠道菌群失调,保护肠道屏障的作用,这可能是健脾解毒方改善结直肠癌化疗患者脾虚症状、减轻化疗不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重要原因。
摘要: 目的对采用睡眠剥夺复合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的方法建立心力衰竭大鼠气虚血瘀证模型进行评价。方法 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睡眠剥夺组、心肌梗死组以及益气活血颗粒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睡眠剥夺组给予无规律性睡眠剥夺8周,模型组以及益气活血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大鼠给予睡眠剥夺3周后进行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手术后第2天继续睡眠剥夺5周建立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模型,心肌梗死组仅给予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空白对照组正常饲养。手术后第2天益气活血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益气活血颗粒4.0、2.0、1.0g/(kg·d)灌胃,其余各组给予生理盐水1ml/100g灌胃,持续5周。比较各组大鼠体重、抓力、脉搏幅度、自主活动、舌象、心功能、心室重构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腹主动脉血流速度。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重、抓力、脉搏幅度及自主活动总路程和平均速度明显下降,心室重构指标升高,心功能、室壁厚度指标和腹主动脉血流速度则明显下降,不同切变率下的血液黏度和血浆黏度明显升高,舌面R(红)、G(绿)、B(蓝)相对值均有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益气活血颗粒高剂量组可以增加大鼠体重、抓力、脉搏幅度、室壁厚度,降低心室重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大鼠心功能和自主行为活动,提高腹主动脉血流速度,大鼠舌面R、G相对值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结论采用睡眠剥夺复合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的方法可以促使心力衰竭大鼠表现出明显的气虚血瘀证外在客观表现,高剂量的益气活血颗粒的有效干预反证此模型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摘要: 目的探讨升麻鳖甲汤加减方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MTT法观察0、2、4、6、8、10mg/ml浓度的升麻鳖甲汤加减方干预HL-60细胞24h、48h、72h时细胞增殖抑制率,筛选最佳实验时间和药物浓度。取对数生长期HL-60细胞5×10~5个/ml,按每孔2ml体积种入6孔培养板中。分别加入筛选浓度的升麻鳖甲汤加减方设为升麻鳖甲汤加减方低、中、高剂量组,另设对照组加入等体积完全培养基,继续培养筛选得出的最佳实验时间后收集各组细胞。采用Heochest 33258染色、流式细胞术观察各组细胞凋亡率,检测细胞周期分布、线粒体膜电位及细胞凋亡相关蛋白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8(caspase-8)、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9(caspase-9)、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PARP)表达,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蛋白表达。结果筛选得出24h为最佳作用时间,升麻鳖甲汤加减方高、中、低剂量组干预浓度分别为4、6、8mg/ml。升麻鳖甲汤加减方各剂量组均不同程度抑制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HL-60增殖(P<0.05);Heochest 33258染色和Annexin V/PI检测结果均显示,升麻鳖甲汤加减方各剂量组可呈浓度依赖性的增加细胞凋亡率,同时升高线粒体膜电位(P<0.05);升麻鳖甲汤加减方各剂量组可呈浓度依赖性阻滞细胞周期升高凋亡相关蛋白表达以及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水平(P<0.05)。结论升麻鳖甲汤加减方可通过阻滞HL-60细胞细胞周期、诱导其线粒体膜电位的丢失引发细胞凋亡,从而抑制其增殖,可能与调控MAPK信号通路有关。
摘要: 目的采用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总结既往发表的考虑患者意愿的部分随机对照试验(PRPP)研究的特征,为中医非药物疗法的临床试验方法学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平台、PubMed、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纳入从建库至2019年4月30日发表的PRPP研究。采用Excel 2010设计资料提取表对纳入研究进行资料提取,并对定量资料进行趋势分析与频数分析。结果共纳入42项PRPP研究,研究数量逐年增长并在2009年达到高峰(6篇)。应用PRPP最多的前四类疾病为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12篇(28.57%),肿瘤6篇(14.29%),消化系统疾病6篇(14.29%)以及精神和行为障碍类疾病如抑郁6篇(14.29%)。研究总样本量范围为31~5231例,平均样本量598例;随机组与意愿组样本量之比平均值为1∶1.12。纳入研究中共17项(40.48%)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样本量计算方法。对照类型中位列前3的是不同非药物疗法之间的比较(21项,50.00%)、药物与非药物疗法之间的比较(11项,26.19%)和不同用药途径的比较(5项,11.90%)。结局指标的选择位列前3的为疗效评价指标(78.57%)、患者意愿(26.19%)和患者满意度(14.29%)。结论现有的PRPP大多应用于非药物疗法的评价,涉及疾病也常见于手术等非药物治疗的类型。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学疫病范畴。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卫生管理部门发布了系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简称"国家《方案》"),要求积极发挥中医药作用,加强中西医结合。先后有24个省、市、自治区在国家《方案》基础上,结合区域和人群特点,发布了本地区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方案》(简称"地区《方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进行辨证分型、分期,并提供了丰富的中医药防治方案。为了深入了解此次疫情并为中医药快速应对同类疫情提供参考,本研究全面收集并整理相关信息,系统分析了各地区方案,认为该次疫病主要体现为"湿、热、毒、虚"几个特点,病位在肺,耗伤正气,损及脾肺,甚者窍闭神昏。各地区《方案》基本按照预防、治疗、恢复三个阶段采取不同措施,预防阶段以玉屏风散等益气固表为主,治疗期以清热化湿解毒救逆为主,恢复期则益气养阴为主。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学"湿毒疫"范畴,病位在肺,是疫疠之邪夹"湿"伤肺而及于全身,可伤及营血,逆传心包,气阴两虚。对早期轻症者、逐渐化热者、重症者、病情危重者、恢复期患者分别采用祛湿宣肺,清气分湿热、清热泻肺、凉血化瘀、扶正泻实、调理阴阳为治则,显示出中医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 通过对"虚""损""衰"本义辨析,从"虚""损""衰"的病证与治法进行文献梳理。"虚"为虚弱、不足之义,虚证的治疗应明辨气血阴阳脏腑之所属,以补为主。"损"为减少、损害之义,"积虚成损"是虚损性疾病形成的渐进演变的病理过程,"损"必伴有脏腑组织的损伤,应以"益""调""缓"的方法治疗,不同于单纯的补法。"衰"为衰弱、衰老之义,虚衰较虚程度更深,进一步可发展为邪盛正衰的亡脱证;另外,老年疾病的发生往往与衰老相关,延缓衰老的治疗则以补益五脏为主,重在补肾,兼以化痰祛瘀。
摘要: 从针感、得气、气至的概念和内涵入手,阐述三者之间的关系。针感是针刺入皮肤后产生的特殊感觉,包括医患双方的感觉。得气是指气至针下及能够产生后续疗效的最佳机体状态,其表现形式包括针感、隐性针感和无针感三种,与针刺的层次有关。气至涵义较广,是从针刺前至针刺取效整个过程的机体状态,既是针刺的前提,也是针刺取效的表现,包括了得气和针感。临床操作过程中,全程都需守神以达气至,在补泻前后既要重视针感的表现,也当明确在不同层次的其他得气表现,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摘要: "恋邪"是指正化为邪,二者融为一体,发挥原有"邪"的危害,从而使疾病缠绵难愈。疮面"恋邪"使得疮面的愈合由顺转逆,其主要与生肌油膏的不规范使用有关。通过对疮面"恋邪"及生肌油膏合理应用的理论探索,结合古籍文献及临床实践对疮面"恋邪"的原因进行分析,指出应防止生肌油膏的过早、过度以及单一应用,为中医外科合理应用生肌油膏提供思路。
摘要: 中医时间医学奠基于秦汉,发展于宋金元,成熟于明清。梳理《黄帝内经》中关于时间节律的相关内容,包括昼夜与营卫运行、月事、脉象四季变化等生理性节律,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五脏应时发病、四时病气伏而后发等病理性节律。认为中医时间节律性可帮助理解疾病的发病时间、症状表现和病程特点,从而指导针灸临床应用。依昼夜节律,以调和营卫为法,治疗营卫不和导致失眠等症;应年月节律,以调和气血为法,治疗气血不调导致痛经等病证;据四季节律结合邪气所居,调整针刺深浅;对应时发病者,依病邪性质,以祛邪防传为要;对伏邪致病者,先期治疗及病愈防复。
摘要: "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可诠释肿瘤的本质与病机特征,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以"阴阳"论述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在"阳化气,阴成形"理论的指导下,明辨机体与瘤体的阴阳多寡及化气和成形的能力,有目的地充养机体的阳气,消散瘤体的阴气,遏制瘤体的阳气,方能固本清源。治疗时宜分阶段、分表里、分病理类型,辨清机体与瘤体的阴阳状态,适时地扶阳消阴或调阳散积,对临证诊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