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教育领域应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能有效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将复杂难懂的生物知识变得更加简单、易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信息化环境对高中生物新型课堂构建的积极影响
(一)有利于教师提高备课和教学的效率
在传统的教育手段下,部分教师会选择参考教辅资料或期刊完成备课,但这样的备课效率相对较低,且教学手段始终一成不变,导致教师的教学效果不如预期。而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教师可参考的内容丰富了许多,可以摆脱传统课堂上以文字教学为主的现状,在备课时多收集图片、影像等资料。尤其是在生物课程中,教师对细胞分裂的过程需要重点讲解,但传统的生物课堂通过文字讲解难以让学生了解分裂的过程,更无法加深印象,而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轻松地在网络上下载Flash或影像格式的细胞分裂全过程,用此作为教学素材直接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加深学生对这一章节内容的印象。且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有较多的难点,教师可以一一对应,为学生进行讲解。多媒体的教学形式加上教师对重难点详细的剖析,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另外,在互联网上各生物教师和专家基于个人的教育经验,提出了很多教学建议,教师可以将这些经验妥善地用于生物课堂中,备课和教学的效率皆能有较大的提升。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生物课堂中教师教学形式单一,加上部分生物教学点难度较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而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直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生物课堂中的专注度,引导学生分解生物学习重难点,这对后期的生物知识复习也有直接的帮助。
二、信息化环境下的高中生物教学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生物科学史教学课堂
在生物教材中,连接各生物知识点的是生物科学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构建生物科学史教学课堂,促使学生对科学史形成明确的概念,从而系统地学习生物学知识点,对学生理解和记忆生物知识有极大的帮助。科学史中的伟人用独特的思维进行了生物学的探究,教师要通过信息技术对科学家们的探究思维和探究方法进行剖析,使学生站在科学家的角度,从本质上理解生物知识,提升学习效率。对此,需要教师通过网络收集教学素材,以视频和Flash动画为主,在课堂中展示信息化素材,以动态的方式将知识点展示出来,串联相关科学史,使学生形成相应的知识脉络。比如,在“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用PPT展示电子显微镜下的细胞膜结构,引导学生猜测细胞膜结构中的部分,再利用 Flash 动画播放细胞膜融合的过程,与书中静态的图片相比,这样的方式更容易获取学生的关注。接着,教师再演示电子显微镜测量过程:单独测量磷脂双分子层厚度约3.5nm,单独测得蛋白质的厚度 5~10nm,而用电子显微镜测得细胞膜厚度为 7~7.5nm……将重要的数据展示给学生,再引入关键的节点,引导学生从生物探究的角度入手,理解细胞膜结构是如何展现的,以此活跃学生的生物思维,促使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
(二)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生活情境课堂
由于生物学中的大多数知识来源于生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必须构建生活化课堂,这样才能让学生设身处地地进行知识的探索,最大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生活场景中学习生物知识,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理解生物学习的实际意义,并且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生物学知识的影子。对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更直观地为学生提供生活场景,比如,在“细胞中的无机物”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搜索网络信息,寻找到《生物世界》中对水分子的极性和氢键的形成过程展示视频,其以模拟的形式,解释了池黾为何能在水上生活。通过信息技术展示影像资料,可以让学生直接学习陌生的知识,形成对应的概念。无机物属于生物和化学学科的交叉知识点,通过视频资料,可以解决学生的知识盲区问题,且教师提供的视频资料来源于生活,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可以解决学生的生物学习烦恼,学生后续解答与本节内容有关的生物问题时,也能轻松地回忆起教师展示的影像资料,这为学生的复习也提供了便利。
(三)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社会情境课堂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生活领域也运用到了生物技术,如医疗领域和农业领域等。生物技术的应用昭示着生物在社会上的重要性,教师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基于社会热点问题展开生物教学,让学生的课堂学习不再局限于理论知识方面,而是能够从社会的角度进行思考,了解生物学的技术应用问题,从而达到生物学科的教学目的。目前,教师在社会情境课堂的构建中可用到的资源较多,除了用信息技术展示生物学在社会各界领域的应用情况,还可以直接用短视频平台上面的热点视频作为话题进行导入,最大化地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且社会中的资源与教材中的内容相比更加多元化,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性也能更强。另外,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社会背景,在网络搜寻对应的影像资料,并在课堂上展示,以此构建社会情境课堂。在该视频的科普下,学生能够对生物知识的实际运用途径有深入了解,有利于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掌握生物知识,增强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印象。
(四)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实验情境课堂
随着生物学技术在社会中的普遍应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对生物技术的认识。此时,构建实验情境课堂便有重大用途。通过实验学生能够将理论和应用结合在一起,挖掘到知识点的本质,便于学生记忆。另外,在实验情境中,学生也能有机会动手操作,这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传统的生物课堂并不能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实验器材和材料,因此实验情境课堂的构建有较大难度,但目前在信息时代下,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实验软件引导学生操作,无需复杂的器材、材料筹备,学生可以直接完成生物实验。比如,在教学“探究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这一部分的内容时,实际的实验操作难度较大,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可以直接利用线上虚拟实验软件平台NB生物学虚拟实验室的功能,引导学生模拟实验,在学生实际操作结束后,再对学生进行知识巩固教育,以此加深学生的印象。如此,可以用信息技术教学为学生打好基础,提升实验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高中生物教学需要教师不断提升个人素养,重视教学方法的信息化。在此期间,教师要注重从生物课程本身出发,熟悉其中的内容,寻找最适合的信息化教学方法。另外,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生物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田雅丽.信息化教学理念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学周刊,2021(13):46-48.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3.015.
[2]黄菊,侯友鑫.信息化环境下的高中生物教学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1(09):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