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教学衔接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刘元元 杨媛媛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刘元元 杨媛媛,. 初高中教学衔接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2021.1. DOI:10.12721/ccn.2021.157005.
摘要:
新课改后各省选化学的学生人数较少,原因是学生感觉化学难,比如初中通过氧的得失确定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高中则从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及特征来学习氧化还原反应,难度突然增大。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关键是要做好初、高中化学的衔接。
关键词: 核心素养;初高中;化学;衔接
DOI:10.12721/ccn.2021.157005
基金资助:

引言: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化学教学也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满足课程改革的需求。不少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在高中课堂中使用的改革后的新教材,与初中教材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问题。初中化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在步入高中之后,学习起来相对困难。如果教师不及时分析课改下初高中教学的背景,并针对性地做出教学指导,势必会影响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基于此,下文将结合新课程改革中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背景分析,具体阐述教学的衔接措施。

一、初高中化学衔接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高中知识的难度增加

从初高中教材的内容上相比,高中的化学对于初中来讲就有很大的不同,从化学的学习深度来讲,高中化学对于初中知识点更加细化,由某一个知识点从而引出相应的公式、定律和实验化学情景等等,这对于学生学习化学的重点产生了一定的方向,因此如果学生无法了解到化学存在的基本特点,那么针对于化学之间造成的内容则无法进行熟知的状态。另外,在初中化学的学习过程当中,大多知识点比较直观,使得学生在生活当中更容易的观察和理解,但是面对于高中的化学各个模块之间具有相互的联系,而所形成的化学背景也较为复杂,这就需要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点,才能够使得高中化学的学习达到一定的简单程度,这也给学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高中化学的内容上的细而广,则需要系统的知识的学习。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不适应

初中化学是老师教学生学,学生从生活中体验化学的存在,感知化学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如:在讲到“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时,通过5个实验步骤来证明两种气体O2浓度的变化,教师领着学生了解两种气体氧气量的变化,从而掌握O2的支持燃烧的性质。高中化学容量大,且高中化学学科素养中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是依赖老师的讲,预习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二、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一)初高中化学教材知识上进行衔接

1.有针对性的选择教材

针对九年级化学教材中选学,但高一年级化学教材中没有的化学知识,例如,同素异形体、自然界中元素存在形式、物质结构电子式表示方法、两性氧化物等的学习。这些内容在九年级化学课本中有所涉及,但不是中考考试范围,通常会被化学教师安排在选修内容中。但高一年级化学课本中没有这部分内容,因此,在涉及此内容时要适当补充,避免学生出现知识空窗。

2.侧重重难点问题

某些初中一带而过,但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例如氧化还原反应、结构理论基础等知识。初中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停留在化合物得到电子、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或降低的层面上,而高中化学知识却对电子得失、化合价升降进行了本质上的分析和总结,以此来指导学生如何配平反应方程式。在结构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上,初中化学仅仅通过几个简单的例子为学生介绍核外电子分布以及“共价化合物”“离子化合物”,而高中化学进行了深层次的延伸,要求学生掌握电子分布规律,学会画前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分布图,掌握原子晶体、分子晶体等概念,并能独立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

(二)关注学习过程,实现自主学习

初中化学学科的知识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把知识迁移到高中知识的学习中,更重要的是体验学习过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从学习过程中,培养化学核心素养,并应用到高中化学学习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填鸭式的形式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对知识被动地接受,对知识的理解缺乏多方位的思考,因而对学生创新性的思维与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是不利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单单是学习结果,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笔者在进行《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通过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首先设置问题情境:“水变含碳元素的汽油、柴油,化学反应前后总质量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大于、小于或者等于。”对于猜想,学生制定计划、进行实验验证猜想,在学生发现三种状态都存在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反思“不要忽略反应与生成的气体”,从而学生体验猜想过程与反思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做好学生的引导者,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探讨、得出结论,使学生通过现象体会化学的本质,从而对高中化学学习方法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重点复习,循序渐进

《离子反应》开篇出现“电解质”的概念,这是初中化学知识的深华,与初中化学间有一定的跨越,教师要让学生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的区别与联系,为离子方程式书写奠定基础。

“电离方程式书写”为书写离子方程式作铺垫,特别是弱电解质的电离,例如,课后练习是写出四个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在教学时,教师要适当补充弱电解质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比如CH3COOH的电离,通过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使学生明确弱电解质是不完全电离的,在写离子方程式时弱电解质不能拆开,书写离子方程式难点就是“拆”。学生没有熟记“溶解性表”,教师也不重视,学生不知道哪些电解质能溶于水,只要是强电解质都拆了,导致学生“拆”错。如强电解质BaSO4和AgCl、弱电解质Fe(OH)3等不溶于水的物质是不能拆的。还有学生把可溶性盐如Na2SO4和金属氧化物如Na2O等全部肢解。

按照“强弱电解质→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的思路循序渐进开展教学,帮助学生建立书写离子方程式模型,他们就容易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技巧。

不少教师按化学教材按教材照本宣科,没有把握初、高中知识有机衔接起来,不顾知识及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脱离学生实际进行教学,结果让学生越学越痛苦,最后只好放弃化学。

我在讲解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新课时,首先复习化合价,再从初中得失氧的角度,进而分析电子转移和化合价升降的关系,逐步深入,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氧化还原的内含。从初中学过的一些氧化还原反应入手,如: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硫在氧气中燃烧、高锰酸钾或过氧化氢或氯酸钾制氧气、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氧化铜和碳炭反应、碳炭和氧化铁反应、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反应等等,从熟悉之处着手,弄清这些反应电子转移情况和化合价变化之间的规律,让学生和熟悉“氧化还原反应”接触,从而增强信心。在高一新课时,教师不能无限加深,让知识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范围,“歧化反应、归中反应”都讲出来,让学生云山雾海。

结论: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核心是人的培养,五个素养立足高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未来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初、高中化学衔接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名将.浅谈初高中化学有效衔接教学的实践[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5(7X):13.

[2]唐丽娟.浅谈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J].新课程(中旬),2016(9):221.

[3]何磊.在课改中完成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J].教育,2017(32):40.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