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陈爱贞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陈爱贞,. 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J]. 历史教学研究,2021.8. DOI:10.12721/ccn.2021.157589.
摘要: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发展的探究兴趣,同时对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情绪,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都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历史,是一门讲述人类文明的“记忆”的学科,但是这种记忆无法重现,这种距离我们现实生活遥远的、不可再次接触的特性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历史课堂活动的设计更好地开展家国情怀教育。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家国情怀教育
DOI:10.12721/ccn.2021.157589
基金资助:

引言:家国情怀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长河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元素,将家国情怀很好地渗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增强学生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初中生的学习时间紧、任务重,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立足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同样的,现阶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很多问题我们都不能忽视,要根据时代背景去进行改善和创新。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价值体现

(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

我国文明思想绵延数千年,同样也在时代的变迁中逐渐完善。有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有唐诗、宋词、元曲等不同的文学艺术;有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也有震惊世人的“两弹一星”。。。。这些辉煌的文明成就、文化知识不应该只停留在书本上,而应刻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在历史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教育,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祖国文化,感受到祖国文化的魅力,使中华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巨树。以这样的方式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其成为传承我国文化的新时代青年。

(二)有助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情怀是中华民族非常宝贵的思想财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有助于教师对初中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爱家、爱国主义情怀。教师通过对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详细剖析,便于学生了解每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人物所拥有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怀,并感同身受。现下,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包含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媒介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有重要意义,而家国情怀的渗透不是让学生因中华民族拥有辉煌的历史而沾沾自喜,而是希望通过这种情感的深入感受,激发学生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学生自信心。

(三)增进国际视野和世界意识,拓展大爱情怀

在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背景下,中国要想实现稳步发展就必须走出国门,融入世界。学生通过学习世界史,不仅可以领略世界各地不同的风土文化,还能顺应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也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世界各国人民一起,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也助力我国走向繁荣昌盛。结合家国情怀教育,拓宽学生的视野,这才是对家国的大爱情怀。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举措

(一)增加师资力量,激发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内容虽然对提升学生爱国情怀、培养学生高贵品质有很大作用,但传统历史教学形式过于平铺直叙,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技巧,利用多媒体、音乐、视频或者图片等素材,激发学生对初中历史的学习兴趣,真正将学生的情感引入历史教学内容中。例如,“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这节课,教师可以利用图文并茂、声色兼备的形式生动逼真地向学生展示九一八事变以及西安事变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切身体会事件中的情感,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印象,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感。在提升学生爱国情怀的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及德行修养向学生展现榜样的力量。

(二)开展特色的活动,扎根家国情怀思想

教师在开展家国情怀教育时,不能只是生搬硬套,而是应当顺应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体会家国情怀。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有特色的历史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有更为深刻的感触。

比如,教师可以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的类别”的百家讲坛,“中国近代民族英雄”的故事分享会等。这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同样也是对学生的一项挑战。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自主探究和准备与主题相关的内容,并在参与活动的同时融入自身的观点,引发情感共鸣。其次,历史活动的开展也能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使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产生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联系书本内容,巧妙传递家国情怀

历史教学有时不需要浓厚的气氛渲染,也不在于声情并茂的讲述,或许只需要一张简单的图片,简单的话语,学生便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力量。教师在开展家国情怀教育时,可以联系书本中的细节内容,巧妙地向学生传递“家国情怀”思想。

如在学习“五四运动”时,教师可以从课本中的几个细节描写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罢工、罢课、罢市”等词语,让学生感受到五四运动的开展具有群众基础,是民心所向;通过运动的口号可以了解到五四运动的事件和目的等,引导学生理性爱国。通过细节的描写,让学生从细枝末节中体会不同的家国情怀。

(四)利用中外历史进行理性对比

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时教师绝对不能只局限于中国历史发展,更应该结合当下世界历史的发展,将学生的格局和目光置于整个世界。初中历史教师应该重视在世界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学生站在全局的角度以理性的思维进行对比,以开阔的眼光与整个世界对话。例如,在教学“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这节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中国和日本两个都曾为西方列强侵略的对象,但为何日本经过一系列变革成为亚洲强国并最终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而中国却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整个民族陷入严重危机,成为众多列强瓜分的对象,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这节课内容写一篇课后感,将这节课所领悟到的感想与我国当下的经济与文化相结合,从救亡图存到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角度强化家国情怀教育。

(五)在课堂活动中演绎历史人物

我们都知道,历史的学习重在感同身受,而书面,上冷冰冰的文字使大部分学生都很难体验到历史的精彩,教师可以在讲某一门课的时候,号召学生主动进行剧本的编写、角色设计以及饰演。初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合作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同学的喜好来进行小组分配,四人一组或两到三人一组,进行分工学习,教师可以分配小组任务,让小组内部的学生合作完成,以进一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人物身份扮演。

结束语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开展家国情怀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激发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心,达到知识育人的教育目的。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中国及世界历史的详细讲解,让学生对中国及世界历史的发展形势有初步了解,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意识,让学生极大程度地感受民族的力量以及历史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陈清清.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J].学苑教育,2019(08):68-69.

[2]张浩.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路径[J].教育界,2019(01):55-56.

[3]王卫华.简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渗透[J].安徽教育科研,2018(05):14-15.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