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当前我国初中物理作业的设置,并不能反映出因材施教的原则,也不能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物理是初中生刚刚接触到的一门新课程,老师要做好作业的设计与编排工作,使学生对物理有浓厚的兴趣。在这样的背景下,弹性作业的重要性也就更为突出,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
一、弹性作业的含义
学生的作业可以分为随堂作业和课后作业两种类型,随堂作业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室里做的功课,其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从而得到及时的反馈,强化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课后作业是学生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一项学习活动,它的目标是将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和巩固,其既可以强化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探索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弹性作业是课后作业的一种重要表现是,在完成少量的、必要的、硬性的训练任务的基础上,让学员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条件自主决定自己的训练量和完成时间。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弹性作业的设计原则
(一)弹性原则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有一些差异,所以老师要针对他们的特点,设计出不同难度的作业,丰富他们的作业种类,增强作业完成的灵活性,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地进行选择,这样既可以让他们掌握基本的知识,又可以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弥补自己的弱点。
(二)主体性原则
弹性作业是为学生服务而设计的,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就会丧失其存在的意义。合理地布置弹性作业,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和老师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从而消除对作业的恐惧。
(三)开放性原则
作业答案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是开放式作业的主要表现,可以发现传统的物理作业都有标准化的答案,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合理地设置开放题,如作业要求不明确、一题多解、有题无解的题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勇于开拓的精神。、
(四)学科渗透性原则
新课改也强调初中物理教学要注重学科的渗透,注重科技的发展。这就要求初中物理教师应重视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渗透,义务教育要求学生对各个领域都有全面的认识与发展,而不是对某一领域有极其深入的理解。所以,在设计弹性作业时,应尽可能将所学的其它科目有机地结合起来。
(五)趣味性的原则
当学生对一件事情有了兴趣,就会有一种内在的需求和动力,这种需求会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从而促使他们主动思考,自觉地学习。同时,由于作业内容太过单调,会让人身心俱疲,所以弹性作业应尽量体现出趣味性的原则,以满足学生内在的需要。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业内容,使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初中物理弹性作业的设置实践策略
(一)设置观察性的作业
初中物理教学应从观察、分析、实验三方面进行,通过观察、分析,可以让学生对物理事实有一个具体、清晰的理解,从而促进他们形成科学的态度。例如,学习完电路知识后,请同学们看电器说明书上的电压和电流。通过观察家庭和教室的并联方式,了解到吊扇调节器本质上是一个自耦合的变压器的旋钮,相当于一个滑动电阻器的滑片。
(二)设计课外阅读作业
课外阅读对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尤其重要,对于那些平时爱读书的同学,教师应该做好充分的引导,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外的物理知识。例如:安排一份物理学的论文阅读任务,然后由教师进行提问,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深入思考物理问题,从而让学生的物理知识面得以拓宽。
(三)设计协作性的作业
合作是一种情感的沟通,一种思想的碰撞,一种相互学习的过程,设计协作作业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是有益的。比如,设计PPT课件,以五人为一组,两名学生搜集材料,两名学生制作,一名学生讲解,充分利用学生的集体意识和个人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参与感。
(四)设计实验性的作业
布鲁纳认为,对于某些学生来说,枯燥的运算并不一定能吸引到他们。所以对于这一类的学生,初中的物理老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实验性的手工作业,让他们通过实际的体验来加深学科知识的记忆。例如:学生在学会了光线的反射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光线反射原理的图纸绘制,然后让学生按照图纸在课后设计一个简易的望远镜。这样学生就可以对物理知识产生更为直观的认识,而不是进行理论的硬性记忆。
(五)设计网络型的作业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学生们必须要接触到互联网,而网络则是一柄双刃剑,它既能为同学们提供学习资源,又能让他们沉溺于网游之中而玩物丧志。作为初中的物理教师,需要合理地安排网络作业,让学生对网络资源形成正确的认知。在学习安全用电的知识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通过网络查询“鸟儿站在高压线上,而不会被电击”的原因。又比如:在学习光线折射前,可以让同学们在网上查找“为什么有经验的渔夫会用鱼叉对准鱼尾而不是鱼头”的答案。
(六)布置自我设计的作业
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敢于思考,敢于尝试,并鼓励学生以教师的身份来设计当日的课后作业。学生的想像力不容小觑,教师可以整合学生所设计的作业,并且选出最佳一部分的题目进行鼓励,这样也可以对其他学生形成有力的引导,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揣摩出题人的思路,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七)设计社会实践性的作业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从生命到物理,从物质到社会”的教育思想,因此,教师也需要重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许多同学都对物理学感兴趣,认为它很有意思,可是要让他们用物理知识来寻找和解决日常问题时,学生们也会表现出一定的手足无措。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学用结合能力的培养。把物理知识教授给学生时,也要引导他们要把物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在学习噪音之后,可以安排这样的作业:“你们家周围是否存在噪音污染?你认为应该做什么来减少噪音?并写一篇调查问卷,如果条件许可,可以将调查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减轻你周围的噪音污染。”如果实践活动的结果可以被采纳和应用,这是对学生也是最好的肯定。学生既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又感到自己学到的东西非常有用。总之,物理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教师所布置的作业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八)设计情景式的作业
情景式作业能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思考,让原来抽象的物理知识更容易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学会了惯性后,让学生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体会到启动、刹车、加速和减速给车内人员所带来的运动冲击。然后让学生做好记录,再结合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也就可以得到提高。
结束语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的个性差异,以满足他们的个别学习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也需要进行作业设计创新,以弹性作业为基础,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孙玉芹.“弹性作业”点滴[J].宁夏教育,2008,3
[2]张振福.初中物理教学中差异教学初探[J].理化生教学与研究,2011(2)
[3]吴庆林.初中物理作业练习层次化策略[J].教改聚焦,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