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会计档案背景
目前,企业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会计档案多数为纸质档案,保管难、存放繁杂,占据了大量的物理空间,查询和借阅都极其不便;二是会计档案电子化不彻底,部分电子档案已通过系统存储,但多数档案未实现电子化,已电子化的档案还需要线上线下双轨流转、存储,加大了员工工作量,工作效率受制于未信息化环节;三是会计档案查询、统计口径不一致,现有的电子会计档案存储在与财务相关的各个系统,分布零散,并且部分有效数据未通过信息化手段转化为可用的电子档案,无法合理利用,发挥不了其价值;四是目前现有的信息系统无法满足会计档案电子化的管理工作,给档案管理和审计工作都带来的极大地困难[1-2]。
2. 业务凭据电子化技术创新
为了实现电子凭证在业务流转时的断点,贯通了前端与财务业务的全链条,主要的创新点有以下几个:
2.1 OCR软件技术识别增值税发票
通过对OCR软件技术的研发,实现了用户在上传增值税专用发票时,即可识别发票代码和发票号码,并根据此张发票的唯一性在发票池中定位到该笔增票,自动补全发票的关键信息至采集页面,增值税发票要素信息均来自税务抵库,数据真实准确,且有效降低了用户手动填写工作量。
2.2 引入机器人实现合同的智能关联
引入智能机器人,模拟人为操作,将合同、入库单、盘点验收单、审批单等业务单据,在业务办结后,自动生成PDF文件上传到业务凭据电子化系统,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干预,实现了原始凭证的跨系统共享和统一存储,减少了人为操作,有效降低了人工上传时可能存在的篡改风险。
2.3 业务凭据智能标签认证
一是实现采购订单、入库、发票登记、资金计划提报、资金支付等环节原始凭证的全贯通,在任一业务环节均可追溯、查阅上游环节的业务凭据,有效提高了业务合规性,保证了审核及时性。二是所有凭据实现智能标签认证,不同业务环节,可以直接追溯查看业务原始单据,避免了原始单据的重复录入,提升了在线审核效率。
2.4 安全防篡改、完整防丢失
数据的安全性是会计电子档案管理的重中之重,采用有效的技术手段是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
一是采用应用端验证保证数据安全,包括用户绑定账号、MACIP限定机制,服务器及日志将详细记录访问者的MACIP、时间、查阅文件等详细信息。
二是采用哈希算法确保数据防篡改,哈希算法加密过程不可逆,将文档的哈希值、地址值按顺序存储在数据库中, 数据库中所有文档记录都被顺序的记录哈希值,即上一条数据的哈希值是下一条数据的哈希值的因子,如果人为修改其中某文档,则需要把全库所有文档全部被修改一遍,也就无法通过输出的散列数据倒推出原本的明文,从而用来验证信息完整性。
三是采用分布式的结构化数据存储,使用Master分布策略综合考虑集群中所有Server的磁盘使用情况、在不同交换机机架下的分布情况、机器负载情况,尽量保证每个数据的所有副本分布在不同机架下的不同 Server上,有效防止由于一个Server或一个机架的故障导致的数据不可用。
2.5 开发影像系统插件
保证非结构化数据(存储于UDS)的快速上传、下载、显示,并实现后台批量传输,并兼容IE、Chrome、firefox等主流浏览器;预留接口,方便集成任一供应商的高拍仪、高扫仪。
2.6 提升系统整体业务响应时间
提升系统整体检索、查询速度。包括:首页访问平均响应时间;功能页访问平均响应时间;系统登录平均响应时间;执行简单查询、添加和删除业务时平均响应时间;执行复杂的综合业务(同时包括查询、添加、删除等操作请求)时平均响应时间;执行统计业务时,月统计业务的平均响应时间、年统计业务平均响应时间;接口调用响应时间;非结构化数据(图片、PDF、word、excel)保存、提交的响应时间。
2.7 共享性与重用性原则
符合国际及国家通用标准,支持多种硬件平台,采用主流软件开发平台,具备良好的开放性和可移植性。采用标准开放平台接口,支持与其它系统的数据交换和共享,便于维护、扩展和互联;可利用公司已有环境和数据资源,整合各专业信息系统资源,进行综合利用与再开发,节约投资成本。
3.结论
重构的业务凭证电子化系统,实现了原始凭证安全、及时、高效的管理,使得数据价值发挥到最大,不仅提高了业务审核实效性,更为审计、稽查等工作提供了便捷入口,实现存储信息化、监控自动化、应用安全化、业务融合化,形成“流程优化、标准统一、记录规范、易用灵活、过程受控、永久追溯”的会计档案电子化管理体系,推动公司财务管控的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蔡盈芳.互联网+会计档案管理[M].电子工业出版社,2020-12.
[2]牛雪梅.论会计档案电子化的创新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