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是人类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材料,这些材料可以为历史学习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重构认知,其对教学活动产生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历史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史料研究。高中历史教材中包含的史料资源异常丰富,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价值,拓展史料运用渠道,延伸实践训练,让史料更好地为历史课堂教学服务。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意义分析
(一)培养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是构成历史核心素养的主要因素,它也是以人们再认识和再现历史事实,理解分析历史现象,把控历史发展进程,评价历史客体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总之,其核心在于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日常教学中,若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那么对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也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这可以帮助学生对历史课本中涉及的知识点建立起全新的认识,进而让其学会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新修订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对在日常教学中培养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今后教师可以从这方面的要求出发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改革,如此才能够营造出全新的教学格局。
(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简单来说,它指的是联系特定空间、特定时间来分析理解历史素材和历史事件的观点,需要学生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空间背景来完成相关素材或时间的分析及整合工作,以达到认识历史的效果。对高中生来说,虽说他们对课本知识点的掌握已经非常扎实,但时空观念的形成却还需要克服重重困难。主要是因为时空观念在学生脑海中都是以割裂、分散的状态而存在的,所以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利用史料实证将其串联起来,如此才能够让学生学会结合时代历史背景学习历史的方法,最终弄清楚历史的本质。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所暴露出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较为传统,学生学习兴趣难有提升
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因为他们已经具备了独立的认知能力,再加上个体的性格千差万别,所以很难适应传统的教学模式。现阶段,虽说围绕着高中历史教学工作所开展的改革创新已经进入了新阶段,但不可否认的是仍有部分教师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他们将大部分时间放在了讲史料、划重点,再让学生背诵记忆之上,然而学生对这种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却并不感兴趣。因为教师没有对各项历史素材进行有针对性地拓展,所以学生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完成对于史料实证的分析,因此史料实证素养始终难有提升。后续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性的历史思维,引导其运用史料发现并解决问题,之后才能够在提高其史料实证素养的基础上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不丰富
虽说历史学科中涉及的内容都是过去发生的历史事件或遗留下来的历史素材,但学生还是可以通过手边的资料直观地感受到历史学科的魅力与内涵,并不需要付诸额外的抽象思维。因此教师只需要在把控了解学生兴趣点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完成对于知识点的创新性学习即可,但需要注意考虑到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接受能力。日常教学中,教师不能再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虽说大部分教师都已认识到了这方面改革的重要性,但却很少有教师可以做到这一点。再者,关于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上,教师也只是在机械地讲解史料素材而已,很少会对这方面的素材进行动态展示,因此学生根本无法理解其中的内涵。
三、史料实证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落实策略分析
(一)创新教学模式
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转变自己的思想,进而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改革并在日常教学中增加史料实证素材的内容。总之,要在帮助学生提高成绩的基础上全方位的提高其历史综合素养,让其对历史知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建立起系统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还要让其通过对史料实证素养的学习理解学会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形成对于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独立分析判断。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这部分内容为例,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分析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原因等背景资料。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加强“君主专制”所带来的影响,要引导他们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问题。之后再引导学生学习其中的历史事件,便能够帮助其加深印象。教学中,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来对相关史料素材进行动态展示,以帮助学生融入那个特定的年代,让其感受特定的时代背景。
(二)丰富史料实证教学手段
在开展史料实证素材的培养中,教师要注意整合各方面的教学资源,从而丰富史料实证教学手段。眼下,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已经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得到了相对广泛的应用,像微课、多媒体教学等新颖的教学设备和教学理念也都成了教师推进教学改革的好帮手。教师要用好这类教学手段,以带给学生全新的教学体验。以《中国初期的外交》这部分内容为例,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给学生集中播放一下相关的电视剧片段,引导学生感受新中国第一代外交工作者面临的局面。其间,笔者选择的是《外交风云》这部电视剧。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先让他们配合课本知识点从自己的角度分析造成上述局面的原因,之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归纳。最后则要注意通过这类素材来培养提高学生的民族荣誉感,鼓励他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给学生拓展补充近几年中国在国防、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进而通过前后对比的方式引导其更加努力的奋斗。
(三)合理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对于史料实证的兴趣
设置悬念是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密不可分的,合理的悬念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其学习效率。日常教学中,教师在利用多媒体素材对史料实证进行动态展示时可以尝试在其中设置悬念,进而引导学生完成围绕着相关知识点的探究性学习。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部分内容为例,教学中教师先要给学生讲解这一时期的时代背景。之后才能够引导其回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历史,期间教师要注意做好史料的搜集工作,通过史料来设置悬念,增加历史教学的代入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其实设置悬念就是不断抛给学生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完成对于相关内容的探究性学习,进而提高自己的历史核心素养。
史料运用必须贯穿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实践操作中,教师要从课堂教学流程出发,展开融合、渗透。历史史料类型多种多样,既包括文字型,又包括图片型,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展开教学导入,在对文本进行感知、探讨时,可以借助史料进行挖掘,在实践训练中,可以通过史料增加训练的趣味性和内涵。教师要让史料植根于高中历史课堂,展开多重教学指导,这样才能顺利完成认知接轨,形成崭新教学局面。
参考文献:
[1]何雄.浅析史料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下),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