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支立兵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支立兵,.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J]. 历史研究进展,2021.5. DOI:10.12721/ccn.2021.157047.
摘要: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说:“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情感教育”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结果,历史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达到对学生情感的“润物细无声”。学生智慧的开启在于老师“以情激情,情理交融”的境界。当师生真正能够感受到课堂充满生命力时,也是师生“思想共振,情感共鸣”的人格发展过程。在历史教学中,情感不能单纯理解为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应着重强调学生内心的生活体验和心灵世界的美好与丰富。
关键词: 初中历史;情感教育
DOI:10.12721/ccn.2021.157047
基金资助:

历史课程标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出了很多具体的要求,不过由于“捆绑”式表述,具体落实时往往只有价值观,很多情感用词由于难以言语,往往被束之高阁。那么历史课堂教育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我认为从如下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的家庭归属感

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认同民族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尊重和热爱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个人的生命个体都与家国紧密相连。“国家”有国才有家,国与家就是大家与小家的关系。“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精神有了家园,生命就有价值。家国情怀是一股永不停息奔流的精神涌流,有了她的滋润,我们就能书写精彩而非凡的人生。农村的学生很多都是留守的、单亲的家庭,对家庭概念比较模糊,甚至充溢排斥的情绪,家庭归属感弱,很难理解父母付出和辛苦,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缺乏感恩之情。学习上产生厌学的情绪。所以在课堂上加以情感引导,分析产生的根源,道理讲清楚了,孩子就能理解父母。孩子才能把对父母的爱转化为学习动力,用勤奋和努力去回报父母,感恩父母。

二、塑造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评价历史人物要与历史事件紧密相联系,坚持以历史史实为依据,挖掘历史课本中的思想情感教育内容,潜移暗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鸦片战争剧烈的炮火到黄海海战弥漫的硝烟;从群情激愤的公车上书到戊戌六君子的暴死街头;从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临刑前抒发的绝唱到孙中山参与领导的护法运动的失败后愤而发出‘南与北如一丘之貉’的无奈…” 在讲解上述情境与相关人物的壮举时运用生动语言可以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感情,能够认识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改变被压迫、被奴役、人民受剥削的地位。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和历经的种种磨难,都以失败而告终等等。深刻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让学生从小就受到教育和熏陶,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留下深深的烙印。了解过去,才能珍惜现在,更能把握未来,对于他们成长与发展十分重要。

三、培养团结合作探究意识

新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互帮互学为平台,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不同,初中学生的需要、天赋、兴趣爱好也不同,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方式获得知识,并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让历史知识与情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学生的兴趣和教学内容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激情,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学习为主的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例如在讲述日本为什么发动“九·一八事变”,结果如何?为什么说“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1935年8月中共中央发表的“八一宣言”的内容是什么?瓦窑堡会议指出目前的形式特点、主要矛盾、以及党的任务又各是什么?西安事变为什么会发生?意义何在?中华民族有哪些抗击日本日本侵略者的英雄事迹……一系列问题都具有内在的联系,通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获得了知识,也激发了爱国热情。只有团结起来才有力量,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团结合作无论在集体和国家,都是何等的重要啊!

四、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激发学生的情感热情

多媒体课件利用文字、图片、声音、影视资料等素材和丰富的转场效果,图文声像并茂形象化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增强了视听效果,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如讲“九·一八事变”时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让学生感受到语调的悲壮雄浑,扣人心弦的韵律具有回肠欲断的效果,感受到东北人民以至中国人民的悲愤的情怀。达到了对学生情感震撼效果,增强学生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热情。播放电影《长征》通过影片惊心动魄的场景,了解到红军进行长征过程中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激烈的战斗场面、恶劣的自然环境、物资极其缺乏、饥饿疾病时所铸造伟大的长征精神。教育学生乐观的面对生活,增强战胜挫折的勇气。在学习中以苦为乐,生活中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 

总而言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展开,结合学生思想认识和心理特点,重视历史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发挥情感教育的优势;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敢于表达情感和想法,将知识教育与情感教育联系起来。达到师生思想上的共振,情感上的共鸣,并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这才是历史学科教学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江凤英. 情感教育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速读(中旬),2019(3):55.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