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在平常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是要变革高中物理的教学模式。尽量采用探究式、讨论式、发现式教学模式。除了在概念、规律、实验和习题教学中体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外,还要充分的利用多媒体和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对高中学生物理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是指创新的欲望、意图等思想观念。实质上是一种问题意识,一种对问题的敏感性,它并非是人头脑中所固有的。相反,人的头脑中存在着一种追求稳定、保持平衡的倾向。因此,要想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必须首先打破意识结构中这种固有的平衡状态,培养在习惯中发现问题的意识,而要培养创新意识,首先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创新者广泛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的兴趣很重要,只有对某种事物感兴趣后,他才能自觉、主动、竭尽全力地去观察、分析、研究它。兴趣广泛的人,好奇心强,对什么都想了解,时时刻刻都在思考。兴趣广泛的人,需要摄取大量的信息,从而丰富了自身的渊博知识。人脑的“信息库”里一旦丰富了,就容易产生新的联想,或者就会进行知识的迁移,发现不同领域的内在联系,这就容易做出新的比较,综合出新的成就。
(二)创新需要有胆识、策略,对问题始终保持高度的敏感性
众所周知,伦琴对X射线的发现,并非伦琴在此方面有别人无法比拟的才华。在伦琴以前,有不少人都看到过克鲁克斯管的发光现象,1897年,克鲁克斯本人发牢骚说:“储存在阴极射线管附近的照相底片都感光了。”美国的哥兹彼得和詹宁斯在费城也注意到,在演示了阴极射线之后,照相底片都奇怪的变黑了。德国的莱纳德和其他一些物理学家也都发现过克鲁克斯管附近的荧光。但由于他们只是醉心于研究阴极射线的性质,对这种奇怪的边沿效应,未想到作深入地研究。唯有伦琴,凭着对所发现的问题的敏锐性,丢开了自己原来所研究的课题而对此不停的作各种试验,顽强而巧妙地盘问自然,终于发现了一种新射线,从而摘取了这一似乎得益于偶然的科学桂冠。
(三)创新需要鲜明的个性特点
创新者要有鲜明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创新者应该是严谨与浪漫的统一,创新者还要勇于为自己出难题,造压力,需要有良好的性格,坚强的意志力。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新的物理教学模式
要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有所创新就必须改革陈旧的教学模式。虽然教无定法,但教学又是有规律可循的,针对我国目前的高中物理教学实际,特提出如下几种教学模式,以服务于课堂教学的改革。
(一)自学加指导教学
自学加指导教学模式就是学生不仅要学会,而且要会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学生的自学过程中,教师辅以有效指导,这种教学模式能较好的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善于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为以后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自学是一个艰苦且磨练人的过程。一个人在获得自学能力的时候,他的意志耐力也经受了锻炼,这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学生一旦获得这种能力,将终身受用。
(二)提问加讨论式教学模式
它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先提出有争议性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最后达到澄清事实,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能较好的发挥学生群体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彼此间的相互借鉴。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动机,主张学生根据自己的速度和进程安排学习。讨论时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且要学会用事实、概念、原理等进行推理,证明自己的观点。还要抓住对方在论证过程中的错误和失误,与对方交流,以便最后达成共识。
(三)引导加探究教学模式
在教师的引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一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大脑去独立思考、探究、不断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及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为此,我们可以运用生活中具体的物理现象或小实验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新知识的愿望。如在讲了自感后,让学生去“摸一摸’日光灯,了解日光灯电路的工作原理就是必要的。在做了探究胡克定律的实验后,要求学生用牛皮筋自制一个“土弹簧秤”,学生在制作后肯定会非常“兴奋”。引导加探究式教学模式既重视教师的指导,更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如讲解两条通以同向电流的平行直导线间存在相互吸引力时,这个现象很容易通过实验进行观察,那么这种相互作用到底是磁相互作用呢,还是电相互作用呢?如果引导学生探究这个问题,就可以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磁相互作用与电相互作用,而不是对课本上结论的盲从。
(四)质疑加发现式教学模式
质疑加发现教学模式是以智力多边活动为主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质疑、学生相互之间的质疑、以及学生的自我质疑等多种交互关系。质疑能力是人们素质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创造发明的源泉之一,是学生不断进取的基础,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通过教师的设疑,置学生于新旧知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个人经验与科学概念的矛盾冲突之中,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把要教的内容和结论事先告诉学生,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处处设疑,有意让学生去试着化解这些疑问,最后发现“胜利的终点”,即所要学的知识点。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获得最正确最科学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总之以上几种模式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局限于某一种模式,要视具体情况,综合运用。几种教学模式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这就要求我们结合教学实践来探讨教学创新的途径和方法,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性教学,有效地构建创新教学的教学模式,摸索实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