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培养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学习经验,不断提升学习主动性,形成良好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应为学生解析抽象的物理现象,可以设计一些引起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物理概念,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开展初中物理深度学习的意义
如果想要提升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质量,深度学习是一种不错的学习方式。目前的初中物理课堂,大多数都是采用教师在课堂教授重点知识,或者是教师将习题整理好之后,让学生对习题进行反复练习,反复记忆,这虽然可以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弊端也是存在的。这种固定的模式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始终停留在知识点表面,学习能力也会得不到提升,本质上属于高能低效学习。很多学生本质上是不会学习物理的,对知识的理解也并不深入,尤其是一些班级中还存在以“刷题”为基调的教学现象。教育改革后,素质教育倡导物理学习不能只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还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各项技能。因此,深度学习近年来逐渐受到教师的关注,将它合理应用在物理课堂中,能有效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完成师生角色的转变。所谓的深度学习,与传统学习方法最大的不同在于,它能有效突出学生主体,重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本质上属于理解性的学习,能在教学活动中锻炼、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二、核心素养下初中物理“深度学习”的途径
(一)加强深度学习互动,强化科学的态度与责任
科学的态度与责任是学生在物理学习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探究物理本质的动力、认真研究的品质、科学探索的自觉行为及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使命担当。教师利用深度学习互动,了解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反思现实与物理学习,可以让其获得探索物理的内在动力,形成科学本质观、社会责任感。教师要利用好深度学习互动,引导学生思考现实问题,运用所学物理知识探究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案,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与责任感。
在“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电路分析让学生理解家庭电路中的电器功率变化情况,理解保险丝的作用,养成安全用电的良好习惯,强化自身的科学态度与责任感。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电功率和电流、电压的关系式“P=UI”导出“公式”,总结电器总功率过大会引起的电流变化。然后,教师围绕“短路”与学生深度互动,让学生分析家庭电路发生“短路”的原因,引出“保险丝”概念,使学生理解改装电路、电线或电路使用年限过长、火线和零线直连、电器进水等均会导致“短路”,从而触发保险丝熔断,达到切断电路、保护电器的目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灯泡两端并接大功率的电热器会发生的变化,运用多媒体技术演示,使学生发现“保险丝立即熔断”,由此理解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了解家用电器的种类,尝试运用所学公式计算功率,根据电能表的铭牌分析最大通过电流,在深度学习中设计家庭安全用电方案。
(二)创设情境,有效调动思维
情境化教学在物理课堂中应用得十分广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情境,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引导。但是也有一些教师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往往会有忽视学生需求的现象,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升。对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围绕知识点提出问题,或是运用多媒体直观展示抽象内容,这样的方式对学生来说会更加形象,也更容易接受。
例如,在学习“光的反射”相关知识时,为了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促进思维发展,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展开思考,深入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根据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双眼视物的关键在于光线,但当在黑暗的环境中打开灯后,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发光的电灯,还能看到不发光的桌子、板凳,这是为什么呢?”这一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并放慢教学节奏,在教师的针对性引导下完成探究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思考,认识到反射现象并逐步完成思维的转化。教师要针对上个问题引入“反射光”概念,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反射的理解,例如,向学生问道:“当阳光投射到镜面上时,相对应的位置上会产生光点,而当阳光投射到粗糙的木板上,为什么察觉不到光亮?”这个问题比上一个问题难度更高,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教师应提前准备好挡板、激光笔、平面镜、玩具等材料,在课堂中开展趣味实验,引导学生亲身操作并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归纳反射光的出现条件,进而加深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三)深度解析抽象现象,树立正确物理观念
物理观念包括物质、运动、相互作用、能量等关键要素,是物理理论的提炼与升华,更是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教师从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物理现象入手,通过深度解析与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物理观念。所以,教师应明确核心素养培养方向,依托深度解析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现象,树立正确的物理观念。在“测量物质的密度”一课中,教师可以解析固体和液体质量变化这一现象,带领学生测量密度,鉴别生活中的物质,进一步体会物质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测量原理,形成正确的物理观念。首先,教师可以用天平测量小石块的质量,引导学生根据对应数据,用密度公式“(单位关系:1g/cm3=1×103kg/m3)计算,经历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质量的过程。然后,教师可以运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引导学生将适量水倒入量筒中,观察液面的形状,以测量塑料密度和盐水密度。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物理观念,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问题:“用什么测量物理量比较方便?为何先测质量,后测体积?”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和动脑思考中,深度解析抽象的物理现象,从细微差别中发现物理真谛。教师还可以点燃一支蜡烛,让学生分析蜡烛燃烧前后密度的变化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通过自主实践、深度思考,运用所学质量测量方法测量,最终得出正确结论,熟练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理解抽象物理现象中的道理。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物理课堂中开展深度学习,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有重要意义。教师充分发挥自身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同时自身思维逐渐由低阶向高阶过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设计任务驱动和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强化探究意识、调动思维活跃度的同时,让思维更加开阔,同时也能促使核心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果.指向深度学习的初中物理“长程项目活动”设计初探:以“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为例[J].物理教师,2022,43(07):46-48,52.
[2]张鹏.透过生活现象探究初中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J].新课程导学,2022(07):48-50.
[3]蒋守霞,张木宏.指向深度学习的初中物理核心概念教学实践研究-以"速度"和"电功率"教学为例[J].物理之友.2021,(4).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