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当今教育迅勐发达的年代,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当时社会的发展趋势,于是,教育部进行了新课改。由于历史科目的教学时间跨度过久,知识点量繁多记忆困难大,而且综合能力很强,令生相当头痛。学生课程太多,而课余时间却很少,对于又费时,又不能出成果的历史课程很快就惨遭遗忘,而这导致相当多的学生不明历史为何物。为了解决这个障碍,可采取情境教育的方式。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们的主观积极性,让其对历史产生浓厚兴趣,以便于正确地了解历史。
一、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优点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进入初中,这将是他们第一次系统地接触历史学习,为了避免他们把历史学习看成一成不变的学习书本知识,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加入情境教学,使学生在学习历史之初,就能激发起对该课程学习的浓厚兴趣和热情,而且还能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优秀的思想以及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身为一名合格的初中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情景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本的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潜在意义。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战国时代的中国社会变迁》,在其中介绍了造福千秋的都江堰,而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看都江堰的工程原理录像,让课本知识不再难以理解,反而变得形象生动。经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们不仅可以很简单的认识到都江堰等水利工作的基本原理,而且还可以使学生们感慨于中国古代民众的聪颖智慧, ,使得学生更加的拥有学习的兴趣。
(二)有利于让学生们接触到传统美德
初入初中的学生,正是他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时期,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引路人,在这段时间里,教师应教导学生辨别善恶的方法,带领学生直观地接触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而使学生正确地三观形成。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有许多关于仁、义、礼、智、信的思想和故事,这些美德是值得学生学习、学习的,此时就需要教师运用情境教学,通过一定的历史情境来创设这些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感受传统美德的魅力。
例如在部编版《百家争鸣》中,就介绍了孔子的思想主张,内容主要涉及"仁者爱亲","己所不欲、勿施予人",并主张为人处事一定要有关爱与同情心。老师可搜集影视作品中涉及孔子思想的片段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直观真切地感受这些优秀美德的魅力,这样也能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二、情景教育在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具体运用
(一)利用历史语言创造新情景,调动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兴趣情感
在课堂中,历史知识点的传递总是借助于教师话语来进行,对历史课程来说是这样,老师单凭渊博的历史知识并不能确保学生将课教好,教师丰富、生动活泼、人物形象的话语,却可以让学生的内心受到感染,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才能进一步提高历史文化教学。这就需要老师在历史文化课堂教学中,必须要话语的生动活泼人物形象、诙谐风趣,唯有如此,老师才能创造真实历史教学情景,启发学生丰富的想像力,才能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记忆。例如,在介绍岳飞抗金的历史事迹时,笔者就用高昂的语调朗诵了岳飞的作品《满江红》,把岳飞精忠报国、壮志难酬的思想内心感情完整表达,让学生们犹如重回了当年岳飞抗金的主战区,由此增强了学生们对岳飞精神的认知与了解。所以,老师在讲解时,语句上必须要生动活泼得体,如此才能增强学生知识的感染力,能够将栩栩如生的真实历史人物形象、纵纵捭阖的历史叙事,呈现给学生,让他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从而积极进行知识性的陶冶。(二)还原生活,以最真实的质感让学生们接触生活历史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社会发展史,源远流长,绵绵不断。在人类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众多脉络复杂的历史文化事物、面貌历历在目,而又忽隐忽现的历史人物和后世反复敷演的神话故事,都将中国历史文化深入到人类的日常生活之中,许多历史文化事情和历史人物都代表了某种社会历史文化思潮,或发人深思深刻的道理。而这种能够感受和接触的历史就是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的绝佳素材。从日常生活中的历史文化"情境"来说,质感的历史文化随处可见,比如许多学校校园中历史人物的雕像就蕴含着一些历史背景,学生们天天都是围着雕像来来去去,然而雕像对于学生们而言却是既熟知又陌生。熟悉的是对雕像本身,但对雕像人物的历史事件和所彰显的时代精神,却认识得没有很多。这样,老师们即可从学习者身上的雕塑人物形象介绍开始,并由此延伸出该雕像人物形象后面的历史背景讲述,而老师们又可顺势地把该人物形象引入到它所代表的历史时代,从而对那一时期的全部历史背景、主要历史人物和历史场景都加以重现。另外,老师们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进入充满历史氛围的地点,如烈士陵园、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这种历史元素集中和历史质感浓厚的区域本身,便是历史"情境"所创设的最好地点。同时,在像革命烈士陵园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充满历史氛围的重要地点,正是利用历史课程培育学生更起码的国家、民族和人文认同感,以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生命心态、坚毅不拔的毅力和凝聚协作的奉献精神,借助对历史的回顾,使我们更加认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我国的伟大复兴,这就是历史课程目标中对于培育学生人物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所在。
(三)利用多媒体再现情境
如针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和特性,老师在利用微机设计的作战形势和战役路径图以及介绍了一战的形势后,首先给学生们作出假设,按照当时作战的局势分析,一战的结局是必然的吗?假如你是德军的总参谋部长,你能否有方法来打赢这次战役呢?可在战略上、外交上思考。老师接着又指出,假如你是法军的总司令,你将怎样应对这个德军总参谋部的办法?给学生们针对老师所指出的问题讨论得十分踊跃,并想到了许多方法,提出许多设想。最后老师又认为,虽然战役的结局并不是必然的,但不管在哪方面取得胜利,都并没有影响一战的帝国主义本质。经过这样的探究和分析,学习者不但巩固了印象,同时活动了思路,还提高了表现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结语
创造情境进行历史教育的方式还有许多,但文章中并未一枚举。老师通过合理地创造历史情景,能够调动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作活力,同时还能够提升课堂效果,让历史的课堂从困境中走向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1]闫龙.浅谈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的运用[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3):164.
[2]赵欣丽.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1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