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临床领域,对于中风后遗症,以康复训练作为主要形式,用来促进机体功能的恢复,减轻认知以及运动等方面的障碍。与此同时,基于中医经络学的针灸,在近年来其价值也开始得到更多的肯定,而其在资料中风偏瘫的过程中,价值同样不应当被忽视。
一、研究方案细节设定
脑卒中偏瘫患者出现语言、肢体以及认知等方面的障碍,根本上看是因为在发病过程中,脑供血问题而造成的中枢神经受损。然而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比较强的可塑性,在高层次的中枢或者通路受到损伤的时候,处于大脑中休眠的脑细胞会苏醒并且发挥功能,用以实现对于病变以及相关不良影响的改善。早期康复训练正是基于这一思想而提出,其能够有效促进中风偏瘫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通常而言,康复训练一神经生理学作为根基,主要注重加强肌肉的静态欠伸,保持关节活动度等相关举措,来通过功能性的训练来实现对于中枢神经的刺激,以求恢复自主运动的能力。
在中医学体系之下,中风偏瘫属本虚标实之症,其中的本虚是指心脾阳虚、气虚及肝肾阴虚,标实则为痰浊、血瘀。落实到具体的病例之中,即中风患者多表现为血瘀气滞,气血内虚,且多劳倦内伤,自身脏腑功能失调,心火旺盛,气血上逆,气血无法濡养筋脉,从而阴阳之气逆乱。针灸的作用,则在于活血化瘀,熄风通络。中医又认为肢体运动障碍在于阳,因此以手足阳明经为主穴,少阳、太阴经穴位为辅穴进行针灸施治,可以扶正祛邪,疏通瘀阻。
在展开针灸对于中风康复作用的研究方面,首先应当确定出对应的患者分组标准,确保对照组和实验组能够保持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而言,需要注意细节比较繁杂,包括患者病例完整,体征稳定,并且意识清醒,尤其不能存在智力障碍。并且患者家属对于针灸治疗需要保持积极态度,且能够坚持参与治疗4-6周,期间尽量不要间断,需要间断或者时间调整的时候,需要和医生进行沟通并且确定是否可行。这种对于治疗的参与,同样应当落实在经济层面,确保参与治疗的患者以及其家庭可以承担相应的费用,或者具备医保条件。除此以外,还应当注意,患者以及家属能够坚持康复训练,并且能够保持大致相似的训练时间。对于实验组而言,应当将未能坚持到指定时间,或者未能遵照医嘱的患者案例进行剔除,并且还应当确保其能够接受针灸治疗,穴位以及周边存在有感染、湿疹等问题而无法接受针灸的患者不应当包括在内,但是可以作为对照组病例。除此以外,为了尽量保证研究结果具有实践兼职,应当对一些同时患有其他疾病的患者进行排除,其中包括合并肝肾、造血系统、心肺等病变者,以及其他脑相关疾病患者,诸如金森疾病以及小脑萎缩者等。此类患者并不适合纳入研究领域,无论作为实验组还是对照组,都不合适,应当予以排除,确保可以观察到针灸治疗效果。
对于社区医院而言,患者数量相对而言比较少,想要获取到具有统计学价值的足够样本并不容易,因此病例的时间跨度会相对而言比较长。本次研究采集了字2018年1月到2020年9月期间,在我院参与康复治疗的中风偏瘫患者共计80例,对照组和实验组参半,年龄均处于58-72岁之间,基本属于老年。其中对照组中男性2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为64.29±5.24岁,病程为23-38d,平均为32.1±5.12d。实验组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63.89±5.27岁,病程保持在27-40d范围内,平均为34.26±5.27d。
对于观察指标的选取,则是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来展开评估,对两个组不同病例在治疗期间神经功能缺损以及恢复程度来进行评分。评分项目包括意识水平、凝视、视野、面瘫、左右上肢运动、左右下肢运动、肢体共济失调、感觉、语言、构音障碍以及忽视症,分值在0-42分之间,受损越严重分值越高。通过巴氏指数(Barthel)评估两组不同时间段日常生活能力,并且通过简化 Fugl-Meyer 评分评估两组不同时间段运动功能。
具体的方案方面,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康复治疗,包括平衡训练、耐力训练、步行训练等方案,依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配备包括下肢矫正器等相关设备。在后遗症期,同样需要加强对病人的康复训练指导,包括上下楼梯以及步行,和上肢与手部的锻炼等。为了实现针灸效果判断对比,务必保持病人在这期间实现每天两次,每次不低于30min的锻炼。而对于研究组,则除了需要做到对照组的对应任务以外,还应当结合针灸治疗,具体而言可以分急性期、恢复期以及后遗症期来区分对待。对于急性期而言,主穴选取内关、三阴交、人中穴,上肢选取合谷、尺泽、曲池、外关穴等,下肢选取环跳、太冲、委中、太溪穴等;而在恢复期的病人,则可以考虑主穴选取内关、三阴交、人中穴,上肢选取极泉、少海、曲池、手三里穴等,下肢选取丰隆、足三里、太冲、涌泉穴等;对于后遗症期的病人来说,主穴选取内关与人中穴,上肢选取合谷、手三里、曲池、极泉穴等,下肢选取血海、足三里、委中、涌泉穴等。针灸治疗应当以迅速进针,而后捻转提插后留针30min为宜。
二、结果统计与分析
在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的时候,以NIHSS评分作为依据,并且参考《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来进行综合分值的确定。则通过一段时间的资料,实验组的Fugl-Meyer评分与 Barthel 指数更高,呈现出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特征。
经过治疗,对照组中无效8人,总有效率80%,而实验组中无效2人,总有效率95%。两个组治疗前后肢体运动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评分则参见表1。
注:以上两组病例数均为40。
从表1中可以看到,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评分均有显著改善,但是相对而言,实验组评分存在显著优势,数据比较差异大,具有统计学意义。
三、讨论
在中医视角之下,中风偏瘫的病症其根本仍然是在于淤的,其发病机理为正气亏虚,脏腑功能衰减,从而造成的痰瘀阻络为标,脏腑虚衰为本。因此针灸治疗在学位选择的时候,应当重点考虑各关节附近两侧压痛点,用于缓解主动肌群痉挛,增加肌肉能力,促进肢体运动能力恢复。除此以外,还应当注意针灸舒筋活血、滋补肝肾以及醒脑开窍的作用,通过多方面的共同作用,来实现对于患者康复的推动。
参考文献:
[1]张海军.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5,7(30):103-104.
[2]黄健.温针灸加电针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7,9(20):72-73.
[3]刘刚翠,阳军,周伟.中药联合康复训练及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临床观察[J].陕西中医,2017,38(7):850-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