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及教育软件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构成,以此实现深度融合目标。在实际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生的课余自主学习、课堂教学、难点教学等数学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构建现代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深入探究提供有力保障。
一、利用信息技术的可视化功能来优化教学活动
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数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其一,信息技术可以为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指导,使得学生更加清晰地看到整个教学活动的实施流程,保证教学效率;其次,信息技术还可以实现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人机交互,并将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可视化展示。教师可以更加精准地锁定重难点内容,并对后续的教学方案做出调整;最后,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将数学课程中所需要应用到的信息资料与活动成果进行展示,带领学生共同分析不同作品中的优点和缺点,以此来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举一反三能力。
二、合理设置问题情境,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可以适当地发挥情境教学法的作用,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对数学知识有所感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教师可以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制作PPT或者是动态课件,展示相应的课程内容与问题,让学生主动地看到问题所在,同时结合问题和教学情境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小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培养,对于日后学生在数学上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十分有利。例如,在“克与千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大量的素材,可以是视频,也可以是图片,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一滴水重量为1克,一只鸡重量为1千克,一枚硬币的重量为1克,一本新华字典的重量为1千克。通过对这些图片的观察,学生能够对克与千克有个最基本的认知,可以让他们对生活中的常见物品进行重量描述,使他们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三、开展数学生活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很多学生认为学习数学远离自己的日常生活,其实不然。数学是一门必然与实际社会生活有着非常密切关系的学科,也就是说,虽然它来自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但它远高于人们的生活。在课堂教学之初,教师可以根据基础数学的基本特点,开展各种面向生活的课堂教学,为学生营造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学习活动氛围,使枯燥难懂的基础数学知识更加丰富易懂,使学生不仅能够真正理解和达到基础数学的精髓,而且将他们所学的基础数学知识灵活地融入日常生活,从而学以致用。比如,在教学《小数的加减》的数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用这种多媒体的形式,同时给学生播放一些关于数学购物的商品视频,让更多的学生更直观地看到,这些商品大部分是以一个十进制数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真的能同时感受到身边的数学广泛。之后教师可以把所有学生的所有学习用品整理出来,按一定价格用小数点形式的商品价格标注出来,这样教师和学生就可以分别扮演购物客户和商品卖家的角色,买卖各种商品。通过将知识生活化的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对小数加减法运算这一节内容有了更深的整体认识和理解,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四、升级信息化设备,规划信息技术应用范围
要做好信息技术应用时间的规划,不要过度依赖信息技术。因此,教师需要从教学时间上进行控制,合理的时间分配不仅不会导致信息化教学占据了太多的时间,还会有利于教学期间展开师生互动等教学活动,教师要在备课阶段,设计好哪些教学环节可以应用信息技术,哪些环节要避免应用信息技术,要找准两者之间的合理度,避免过度强调应用信息技术的作用,导致课堂教学过度形式化,教学效果受到不利影响。例如,在“折线统计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设备向学生展示小学期间学生的年龄与身高变化统计图,这样能够使学生第一时间了解折线统计图,进而产生学习的动力,对于自己的身高与年龄变化有所了解的同时,对于其他同龄人也会有积极的关注。另外,课堂中间往往是讲解的关键时期,距离开课已经过了一定的时间,学生的注意力难免会不集中,此时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让学生消除疲劳感,再次投入课堂学习中。
五、创新教学模式
目前,随着教学时间的不断流逝,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用于当前的课堂教学现状。因此,学校应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模式,逐步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辅助”的被动组合教学模式,积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学习技术向学生展示传统数学知识。学生的数学思维系统会逐渐活跃起来。利用信息学习技术,将传统数学知识的模糊概念直接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探索和创造数学知识的欲望,实现未知知识向已知知识的转化。比如:在进行《三角形的面积》这一节内容讲解时,教师要在操作过程中给予学生主动权,让学生充分思考和动手操作,然后学生会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想出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为了验证学生的猜想是否正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身边常见的学习工具通过拼剪的方式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教师在进行知识的详细讲解,同时要在讲解过程中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和解答。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更加对知识有一个更加清晰的理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在数学知识的思考和探究意识,有利于学生的长久发展。
总结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在我国发展前景广阔,教学工作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重视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借此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通过多样化的数学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自主思考。另外,教师应发挥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互联网教学资源的优势,开阔学生视野,充实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对数学学习有更深刻的思考,促进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索朗普赤.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C]//.2022教育教学与管理重庆论坛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0:1295-1298.DOI:10.26914/c.cnkihy.2022.006865.
[2] 郭为民. 信息技术2.0应用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C]//.2022智慧校园文化建设与教育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0:362-366.DOI:10.26914/c.cnkihy.2022.006032.
[3] 赵晓燕.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思考[C]//.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论文集卷四.[出版者不详],2019:171-172.
[4] 冯志红.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有效整合[C]//.2022智慧校园文化建设与教育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0:264-268.DOI:10.26914/c.cnkihy.2022.006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