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一个信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伴随着新课改的春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利好。整合小学数学课程资源与信息技术资源不但可以为数学教学模式注入新鲜血液,也能开阔学生的科技视野、激活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本文将基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义,谈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途径,从而加速智慧型数学课堂的构筑和完善,大力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革新发展步伐。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义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育领域的实践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不仅可以使数学教学变得更加高效便捷,也可以改善单一化的数学教学结构,从而确保学生的思维空间和科技视野得到全方位的拓展。首先,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充实和优化数学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思维张力和数学探究兴趣。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致使小学数学课堂丧失了光彩和活力,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综合思维以及自主探究兴趣都遭遇发展阻滞。信息技术附带强大的教学功能以及丰富的互联网资源,将其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但可以保证新颖的学习素材如源头活水般源源不断,也能对数学教学结构进行系统化的更新和调整,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张力和数学探究兴趣,契合推动学生自主发展的新课程改革导向。其次,应用信息技术可以营造灵动精彩的数学教学氛围,促进小学数学教育体系信息化发展。数学课程知识具有综合性和抽象性特点,十分考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直观想象能力。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一则可以满足学生数学综合思维的训练需求,二则能够对接数学课程知识特性,是帮助学生掌握完整数学知识技能的最佳捷径。教师善于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精彩灵动的数学教学氛围,不但可以集中学生涣散的感官注意力,也能切实促进小学数学教育体系信息化发展。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途径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按照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依托系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领会问题求解的多重策略,还应当使学生学会如何同他人展开合作,并且在合作过程之中做到有效交流与沟通。有鉴于此,教师应当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并改变以往教师掌控数学课堂的局面,让学生在课堂之中按照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展开自主讨论以及合作学习,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进步与提高。同时,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获取并不是完全来自教师的知识传授,还有由自身的自主探索以及合作学习获得学习感悟,这种感悟对于学生而言将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以“年、月、日”这部分知识内容为例,这部分知识点的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实现对年、月、日等时间单位的认知,使其领会何为大月、小月、平年与闰年,能够根据这些知识内容计算出特定年份为平年还是闰年。我在教学当中先行组织学生借助计算机系统所附带的日历功能来了解每个月的天数,并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选取不同的年份,探索大月、小月的天数,并在此基础之上实现对闰年与平年的领会。同时,在分配课下的学习任务时,我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去理解为何会有闰年与平年,其后在合作学习过程之中对闰年的规律加以总结,在每个小组得到结论之后利用线上学习平台组织班级学生结合万年历APP对总结出的规律加以验证。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内容的同时实现对相关知识内容深化理解与认知,从而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可以说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模式所无法给予的,教师在实施这种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对于数学课堂的知识学习过程大为改观,不再将数学知识的学习视为枯燥无味的计算,而是能够在探索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奇妙,并让课堂学习氛围变得热烈。当学生在阐述自己观点的过程当中,他们不再是被动学习,而是有如数学家般认真,如此将会使学生的创新水平获得提高,并且在这一过程之中形成独特的知识探索与学习方法,从而有助于其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当中取得更为理想的成绩。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呈现数学知识生成过程,使学生理解和消化重难点知识
作为小学生这一群体而言,他们的生活经验较为有限、知识储备也较为薄弱,因此他们通常习惯结合事物的特征对事物加以概括、判断,这体现了小学生习惯形象思维、不熟悉抽象思维的特点。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具体而言,教师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交互式电子白板等,能够为学生展示和呈现出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由此使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深入观察、揣摩和记忆,进而领会相关知识要点。
例如,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为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首先利用多媒体将一个圆2等分,拼成近似长方形的图形,接着再8等分、16等分、32等分,并且对这些等分进行割补,使学生意识到“随着等分份数越多,所拼出的图形也就越接近长方形”这个观点。如此,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图形的变化和知识的形成过程,这对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知识、克服认知障碍、培养空间思维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施课后拓展,帮助学生实现对习得的数学知识的巩固
之所以一部分学生在数学课堂之上自认为牢靠地掌握了教师所传授的数学知识,但是在后续实际应用的过程当中却遇到了许多问题。其原因在于这些学生未能在课后进行系统的知识回溯和巩固,进而影响到其对习得的数学知识的消化与运用。面对这种情况,一部分小学数学教师习惯采取题海战术的方式敦促学生进行巩固,不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极易导致学生在面对大量数学习题的过程当中产生抵触和排斥情绪。有鉴于此,教师应当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施课后拓展,以此来帮助学生实现对习得的数学知识的全方位巩固。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班级学生学习“圆”的相关知识内容后,基于帮助学生深化理解的考虑,便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制作微课资源,并通过班级微信群的形式发送给每一位学生。微课资源时长较短,能够呈现出本部分知识当中的重难点内容,诸如圆的基本特征及其构成要素、圆的周长及其面积的计算方法等。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利用微课资源在课下对自身尚且存疑的知识内容加以厘清和巩固。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开发多媒体资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呈现数学知识生成过程,同时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施课后拓展,引领学生开展高效的自主性数学探究,从而收获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曹学瑞.关于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策略思考[J].考试周刊,2021(46).
[2]金晓燕.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下小学数学智慧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J].新课程,20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