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重点,也是教师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在中职历史教学活动开展中引导学生养成品格和能力,还需要联系历史学科的特点,精心备课、用心上课、细心评价,使学生在获取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时空观念、唯物主义史观等。
一、精心备课,用核心素养引领教学
备课是教师组织历史教学活动的准备,是教师上好历史课的保障。众所周知,历史备课活动的实施是有针对性的,需要教师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精心地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过程。
例如:首先,老师应该做好教学目标准备。以“辛亥革命”为例,立足该历史事件的历史价值,老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之前,将这节课的教学主题设定为“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里程碑”,接着围绕三维教学目标,确定此事件的历史价值。第二就是,做好学生学习准备。因为,培养核心素养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所以,在实施教学之前,教师要联系日常教学,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情况进行分析,把握学生学情,进而联系新知内容,确定可以使用的教学策略,以及学生在此次学习过程中可以获得怎样的发展,做到心中有数。
二、用心上课,用核心素养组织教学
在课前,教师明确了核心素养培养下的历史教学目标,也把握了学生的历史学情,接下来,就要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渗透核心素养,驱动学生在探寻历史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时空观念史料实证能力等。实现核心素养的渗透,需要教师保证所建构的历史课堂不是空洞的,也不是在单向地灌输知识,而是师生进行积极互动的。对此,在组织历史课堂教学的时候,老师应该根据历史核心素养不同维度的内容,联系教学内容,灵活应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例如:以“第一次鸦片战争”为例,该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了解第一次战争爆发和失败的原因。尽管教材中给出了现成的解释,但是在缺乏史料辅助下,不少学生会产生质疑。对此,我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为学生们呈现了《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粤海关志》《清高宗圣训》中关于这段历史的史料内容。同时,要求学生们结合提供的材料和教材中给出的信息,分析、总不会感觉,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在史料内容的辅助下,学生们可以建构起这段历史的认知,同时深入地分析清王朝积贫积弱的发展特点,以及封建主义制度的影响,从而探寻到鸦片战争失败的本质,建构对所学的深刻理解,并潜移默化地发展史料实证意识。
三、细心评价,用核心素养衡量教学
教学评价是检验课堂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大部分教师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建立教学评价意识,且围绕三维教学目标,运用师生评价、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价,明确教学成果,发现教学不足,及时弥补。如此做法是可取的,但是,随着课改的不断发展,在核心素养培养下,教师还要将核心素养作为评价教学的依据,借助核心素养衡量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情况,以及教师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时候,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进而发现教学优势和不足,扬长补短,改进教学,有效地将核心素养渗透到历史课堂上,驱动学生实现有效发展。
例如:老师在组织每节课后,会根据一些题目,为学生们设计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和综合能力立意问题,利用练习题检验学生的核心素养养成情况,据此把握教学情况,及时调整教学。
四、创设历史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首先便应该以学生兴趣作为引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需要注意的是,历史教师应该注意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而非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二者看似一致,实则区别很大,历史学科往往还是存在应试成分,且仅仅只用一个课程标准去引导学生学习历史往往容易让学生陷入课程标准的方框中,无法树立正确、全面的大历史观。历史教师应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真正热爱历史,而非历史学科。在兴趣的驱使下,把沉闷的课堂教学转变为灵活的课堂氛围,把被动地听转换为主动地学。
例如:教师在讲解“秦统一六国”这种故事性稍强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充分创设一个历史情境,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由同学分别来扮演秦王,感受秦王一统天下时的历史情境和心理,让学生充分研读教材,进行创造性演绎,在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总结:综上所述,在中职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是至关重要的,而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历史老师应该在上课时、上课前做好相关的工作,并且还应该注重评价和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 林小晶. 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职历史教学实践[J]. 2021(2019-7):50-51.
[2] 林小晶. 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职历史教学实践[J]. 文理导航, 2019, 000(007):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