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中教师产生职业压力的主要原因
(一)职业角色面临的职业压力
整个社会对高中教师的期望较高,也对其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社会普遍关注的高考,公众期待度更高。当下高中教师的职责不单单是教书育人和培养人才,也需要在科研创新和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角色多,任务重。社会对于教师的高期待,无形中增加了高中教师的思想负担;随着社会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高中教师的危机感也日益增加。一旦目标不能实现,心理上容易产生落差和挫败感。另外,高中教师的工资待遇与社会对教师期望值形成的反差,进一步增加了教师的精神压力。
(二)社会竞争压力
高考背景下,高中教师除了职业压力,无形中也面临着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随着互联网和物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及新兴职业的不断出现,传统职业和新兴职业之间的替代竞争日益激烈,导致了高中教师往日的职业优越感面临多重考验。改革开放以来,多元化社会结构下分配方式的多元化发展,间接导致了高中教师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高中教师的职业发展面临社会竞争压力的日益增加,以及个人生活发展与薪酬不平衡的冲突,导致高中教师的情绪紧张加剧,长期下去容易产生对职业倦怠现象。
(三)人才管理制度的影响
学校的人事制度和职称评价体系是影响高中教师职业疲倦的重要因素。高中人事安排缺乏基层民意、薪酬体系的不灵活、分配上的公平性不足以及职称管理和评价体系过度僵硬等涉及高中人才管理制度的不合理、不公平现象,都会直接导致教师的待遇、民主权利和公平等利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容易诱发高中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相关研究表明,高中教师的工作量与职业倦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在社会压力和职业压力下,如果高中教师长期负荷繁重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容易滋生职业倦怠感和情绪上的疲惫感;特别是高中的高层次引进人才和青年教师更容易受人才管理制度的影响。在严格的管理制度、考核标准和职称晋升压力下,高中教师的工作要求难度加大、内容增多、工作量超负荷,是滋生厌倦情绪的核心因素。
二、缓解高中教师职业压力的合理化建议
党和国家提出的“一流高中和一流学科建设”要求中,也进一步明确和彰显了一流的师资在高中发展和学科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在高考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在社会、高中等多隔层面采取多种途径、有效缓解高中教师的职业压力和应对职业倦怠,提高高中教师对职业的热情和积极性,才能切实为高考政策的落实落地保驾护航。
(一)社会关注,营造良好的氛围
相关研究表明,社会公众的支持能够有效降低个人压力,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缓个人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感的产生速度。因此,全社会要高度重视高中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在社会层面构建良好、有序的社会支持系统和帮扶体系,营造出充满温情的公共信任氛围,提升高中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获得感。社会要关注教师的职业压力和关爱教师的心理健康,提升教师对自身社会价值的荣誉感、对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从而激发高中教师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坚守教师这一职业,为之终身奋斗。
(二)建立和完善高中教师的发展平台
高中教师产生倦怠,多半是个人在教学或者科研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个人能量没有得到很好的释放、收获远远低于预期而产生的。高中引进的外来人才,在高中没有提供发展所需的必要条件的情况下,十分容易产生倦怠或者跳槽的举动。长期以来,高中对于教师的发展一直强调贡献,却缺乏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对于新来的老师或者产生倦怠状况的老师,也没有建立机制进行引导和帮助。高中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需要基于一个稳定的平台来实现和推进,特别是年轻教师需要有经验的老教授来传帮带,立足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进行创新和发展。在提升教师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职业承诺的要求下,高中教师队伍建设不能仅局限于引进外来人才,也要注意自身平台的搭建和人才梯队的建设,培养出自己独具特色的骨干人才,确保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处于一流水平。
(三)完善职称评定制度
当前高中教师职称晋升制度作为历史的产物,有其存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其在为中国高中教师学术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支撑和促进学术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学术本位。特别是以科研论文和基金项目等硬性指标作为所有教师职称评定的核心依据,造成高中教学岗老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工作的积极性。除此之外,高中为了能够体现出不同教师教学和科研成果方面的差异性,需要构建相对完善、系统、统筹兼顾的评估和奖惩机制,避免教学和科研工作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因此,高中要进一步强化职称评定制度改革的自主创新意识,增加决策中的高中教师的参与度,构建合理、有序的高中教师职称晋升途径,促进高中教师自觉遵守学术研究的诚信逻辑与质量逻辑,确保教师发挥专长,收获满满。
随着高考各项政策的实施,高中教师的职业压力和由此产生的倦怠对于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都有着较大的威胁,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参与,才能够有效缓解高中教师的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提升高中教师职业承诺和荣誉感。高中教师需要注重平衡意识的培养,建立好家庭和工作之间的平衡和沟通关系,使两者之间互为依托;要注重个人的心理健康培养,学会强压下的自我调整、疏导和排解,改善心理状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和科研工作。
参考文献:
[1]李霞.中小学教师职业承诺问卷的研制[D].武汉:华中师范高中,2001.
[2]曾依佳,尤方华.职业压力如何影响高中一线教师职业倦怠——工作无乐趣的优势效应和学科类型的调节效应[J].智库时代,2020(4):88-89.
[3]孙玉,郭福.民办高中教师职业倦怠归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8(18):58-62.
[4]陶保平.教师职业倦怠及其应对策略[J].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6(10):196-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