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息技术下开展高中数学教学的价值
数学科目作为高中阶段的基础性课程成为教育改革的首要阵地,而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中就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创新举措。而对数学教学和学生发展来说,信息技术具有极大的价值。首先,信息技术为数学课堂带来了创新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通过直观化和形象化的教学素材提炼和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想象力和空间思维等素养;其次,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也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够通过微课、翻转课堂等形式展开自主学习,这就突破了高中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被动地位,真正树立起了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二、信息技术下开展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在整合资源时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
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承载着新课改的教育思想和数学课程的教学精髓。如果数学课堂中拥有丰富的教学内容,那么高中数学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都会得以提升;反之,若教学内容不够丰富,学生缺乏对知识的广泛学习与思考,极易对所见内容形成认知局限,阻碍有效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为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在整合资源时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助力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促使他们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引领下获得独特的学习感悟,从而探索数学概念的深层内涵。而在现阶段的高中数学课堂中,大部分教师都会将数学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甚至是唯一来源,对教材中的资源和内容进行逐一讲解,既没有引进拓展资源,也没有建设信息资源库。所以,在教学内容单一、教学素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高中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学习效果与预期中的目标也相差甚远。对此,为了建设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和整合数学教学资源,将教材之外的数学历史、数学文化、数学家故事、知识拓展应用实例向学生进行适当介绍,让学生在学习教材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更加全面地了解数学历史文化和数学思想方法等内容,促使他们在多样教学内容的支持下进一步拓展学习深度,而在资源整合和应用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就推动了高中数学教学的发展。
(二)在学生预习时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但是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还不强烈,这就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磨刀不误砍柴工”,有效预习可以让学生在相对胸有成竹的状态下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促进其课堂提问与互动交流,助力其知识探究学习。所以,为了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意识,教师可以在学生预习时利用信息技术,给予学生自主分析和探究知识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掌握高效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不过,部分教师还没有准确理解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对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方法一知半解,未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对预习环节进行创新和改革。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获得自主学习的机会,他们的被动地位愈发突出,而培养学生自主意识的教学进程推进得十分缓慢。针对预习效果不佳、学生自主意识薄弱的问题,教师可以在深入了解信息技术手段、学生具体学情的基础上借助微课、翻转课堂等信息技术产物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教学内容和教学主题,让他们在微课等教学辅助手段的引领下完成自主预习的任务,进而产生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的意识。同时,教师可以科学设计并使用电子导学案,以便学生能够实时记录并反馈问题。
(三)在课前导入时利用信息技术,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
对于高中生来说,环境对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会产生较大影响,如果教师能够建设具有活力和生命力的课堂,那么学生就能以主人翁的姿态融入数学课堂中。与之相反的,如果课堂环境、氛围是沉闷的,学生无法完全置身于课堂,其学习态度与结果便会是消极的。因此,在信息化的教学背景下,为了增强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活力,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时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趣味化和悬念化的素材和资源,让他们能够在观赏图片、视频等资源时对数学课堂后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产生探索兴趣。可是,当前高中数学教师存在两种极端:一部分教师过度关注课前导入环节,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入了大量趣味性的内容,但是这些内容与数学课程的实际教学主题关联性不大,这就严重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还有一部分教师不重视课前导入,仅仅运用简单的口头语言导入数学课堂,这样的方式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数学课堂的活跃度也就较低。所以,为了建设学生踊跃参与的数学课堂,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高中生的实际特征,借助多媒体、智慧平板等技术手段展开课前导入,融入更加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材料,如几何动画、平面趣味图形等,打造更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开放性和活跃性的导入中体会数学知识中蕴含的科学奥秘,进而主动投入到高中数学课堂中,以此达到增强课堂教学活力的目的。
(四)在课中难点处利用信息技术,破解学生的思维误区
基于数学课程内容的抽象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陷入思维误区,而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将抽象的重难点内容转化为直观形象的事物,那么学生就能突破思维局限性。因此,为了破解学生的思维误区,教师可以在讲解课中重难点内容时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数学概念、公式等的形象化表现形式,促使他们将平面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立体化和动态化的现实事物,以此增强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学习效果。但是,在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模式中,大部分教师在呈现重难点内容时都会采用列举数学习题或者直接引入数学概念的方式,既没有将抽象概念化解为形象化的现实事物,也没有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创建教学情境。在如此传统和固化的数学课堂中,学生对重难点内容的理解始终无法达到透彻的状态,这就降低了数学的教学实效。针对传统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模拟动画、动态图形等信息技术展示教学重难点。
三、结语
总的来说,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只有将信息技术合理地融入数学课堂,才能有效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因此,为了促进高中数学教学的创新发展和稳定进步,教师要从课堂教学的要求和高中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整合资源、学生预习、课前导入等环节和板块中,以此达到增强课堂活力、破解教学难点等目的。
参考文献
[1] 曹晓成.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有机整合的几点思考[J].甘肃教育,2020(5):68.
[2] 柳曦.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多元化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20(1):135.
[3] 颜成芳.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的整合[J].数学大世界(上旬版),2020(6):21.
[4] 梁新媚.新课改下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融合探究[J].中外交流,2020(7):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