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变化分析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主要变化指向三个方面,即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这也是新的教育形式下,教师创新教学应重点关注的点。在实际教学中以五种形式体现了出来,分别为—指向学科核心理论和思维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指向学科核心方法的“史料实证”,指向学科核心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基于新课程提出的“培养高中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要求和历史学科的客观特征以及辩证特点,教师还应该渗透自主素养、客观意识、辩证思维等核心素养培养理念,多元化的历史课堂,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促进高中生素质素养更全面的发展。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优化方法
(一)自主钻研教材,培养自主素养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教师要主动将课堂主导权交还给学生,并积极引导他们对教材知识展开自主探究,以任务驱动、翻转课堂等新颖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要习惯角色的转换,以引导者的身份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疑惑,避免过多干预学生的学习活动。长此以往,学生通过持续的自主学习提高自身独立探究知识的能力,其自主学习自信增强,相关意识自然能够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目标、新课程改革优化教学目标同步实现。
(二)问题引领思考,发展唯物史观
为更好地通过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核心素养教育目标,必须转变课堂活动组织方式,积极提出“唯物”问题并引领学生进行思考。在课堂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知识,通过学习和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发展史,来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和内涵,还可借助互联网强大的搜索功能,引导学生观看唯物史观的影音资料,并在课后以APP、小程序、微信公众号、微课等多元化形式,向学生推荐相关内容,也可设计“唯物史观”相关的主题活动,鼓励学生成立兴趣小组,完成对学习任务的探究。基于此,学生不仅可正确掌握唯物史观这一核心素养,还能在多样化学习中促进思维和能力的提升。
(三)还原事件背景,培养时空观念
教师在讲解历史事件时,更重视对其所造成的影响及意义进行分析,这使得高中生“历史时空观念”核心素养难以提升,同时直接决定了一件事情——高中历史教师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优化课堂教学,应着力突破时空限制。借助多媒体等信息化教学工具还原事件背景、构建真实情境就是个不错的选择。在多媒体中将真实情境呈现在高中生眼前,可使其产生“置身于过去”之感,进而让他们在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的思考中与过去的人和事产生情感共鸣,最终对事件、人物选择、亲历者情感形成深度理解。跨时空学习和思考达成,学生时空观念得以增强。反之,若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始终围绕教材文字展开,学生对事件发生的背景和故事的社会环境理解不深。由于与对应人物所处时代不同,基于当今社会环境分析历史事件,学生极易对事件内涵形成错误理解,甚至是歪曲历史事件的事实。
(四)真实史料教学,发展实证素养
高中教材历史知识与课堂教学本质,是对真实史料的研究,是通过研究史料证明知识正确性并建构正确的历史认识。而史料实证素养,是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教师以核心素养为背景优化课堂教学,需要基于真实史料展开,同时引导学生围绕真实史料展开实证研究。但是在当前课程活动中,很多教师都是直接要求学生记忆史料意义、并不注意引导他们对史料相关史事展开推理并以此论证史料意义。长时间处于该学习模式下,学生看似理解了历史的意义,实际上只是在记忆教材知识,他们的学习浮于表面,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发展受限,而且在解决问题时更多是根据所掌握知识进行作答,容易忽略对史料的运用。
(五)依托文化背景,发展家国情怀
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关键在于“以史为镜”,让高中生吸收过去经验,形成良好爱国意识和民族责任感。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凸显历史事件发生的文化背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来唤醒学生的爱国情怀。而传统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教师一味地讲解教材概念性知识,教和学缺少与民族文化、国家理想的融合。久而久之,学生课堂学习浅层化,核心素养也难以得到提升。如此,学生难以将历史与国家发展、民族文化真正联系起来,单纯地将其视为过去发生过的真实事件,仅此而已。其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无法实现更好的发展,面对该情况,基于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势必要转变“以教材为主组织教学”的方式,坚持依托文化背景进行授课。在讲授教材概念性历史知识的同时渗透民族文化内容,如对应事件体现了中华民族、华夏儿女哪些品质、事件中某一人物说的话出自哪一本书等。这样一来,学生从简单的概念学习转向情感探究,他们能够更深切地理解高中历史背后蕴藏的民族文化、国家精神,其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必然增强。
(六)话题讨论活动,培养辩证思维
培养高中生辩证思维能力,是高中历史优化教学的重要方向。而话题讨论活动的科学组织,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历史的辩证讨论和思考。因此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优化课堂教学,教师还可适当设计话题讨论活动,在活动中通过提出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4]。此时,新的问题也就衍生出来了——讨论话题应如何选择才能在最大限度上促进学生的辩证思考?教师应以争议性较强、能够引发学生对立的话题为主。但是在实际上,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选择的讨论话题都是容易让学生形成认同感的,这样的话题讨论起来更容易让学生统一口径,降低了讨论的难度,难以激发其对立思考。学生的辩证思维也自然就无法在讨论中形成,影响了核心素养的提高。对此,为深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教师一定要做出改变。以教材内容为中心,积极通过网络寻找争议性话题、确定讨论内容,组织课堂辩论活动,并展示正反两种观点,让学生选择自己的立场,并与相同观点的同学组成兴趣小组,引导他们自主搜集资料并证明自身想法,在讨论过程中可通过交流双方查找的资料,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进而得到辩论的最终结果。通过循序渐进的辩证思考,其辩证思维核心素养自然而然地能够得到提升。
结束语
总而言之,基于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并发展学生自主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实证素养、历史解释能力、家国情怀、辩证思维、客观意识均必不可少。高中教师应对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新变化形成正确认识,并积极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钻研教材、问题引领思考、还原事件背景、基于史料组织教学等方式优化课堂活动,高效培育高中生历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高蕾.优化课堂环节提升历史素养—浅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J].现代交际,2018(7):176.
[2]庞立宁.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2):13.
[3]喻莘博.核心素养视域中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现代交际,2020(6):196.
[4]张燕.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华夏教师,2019(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