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轮的高考改革前,职业生涯规划对于高中生来说比较陌生,大部分学生在高考后填报志愿选专业时才去了解专业所对应的相关职业,以至于出现盲目选择了专业,以致学习内驱力不足,使个人得不到更好的发展,在大学毕业后出现就业难的现状。而近几年,生物学一直都是热门的选科,考虑到生物学科与社会联系的紧密性,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渗透职业规划教育助益于学生选科。
一、生涯决定的社会学习理论
心理学家们分析了影响个体未来生涯决定的因素,基本都离不开内在驱动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引导性,其强调个人的兴趣、人格和个体价值等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指出人类个体的行为主要是个体的认知、行为以及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美国心理学家克朗伯兹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运用到职业生涯理论当中,通过对个体的遗传、个人自身因素以及社会方面的因素对择业的影响,他对职业生涯发展过程的模型结构中指出,个人遗传素质和外界环境是生涯决定的基础,而学习中获得的经验及其工作取向技能是个人的积累和发展,这两个方面交互作用,指导个体的行为决策。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对高中生学习时的渗透帮助他们选科择业具有重要意义[1]。
二、高中生物选科现状及倾向因素分析
大部分地区采用“3+1+2”的高考选科模式,在首选科目中物理和历史二选一的情况下,有生物选科的组合12种。从目前的相关调查结果看,学生家庭成员的职业或家长的期望职业、学生对教师授课方式的喜爱程度、生物考试成绩、对学科的兴趣、自身从外界获取的职业规划及职业前景信息等都是学生生物选科的影响因素。根据相关分析影响生物选科的影响因素中兴趣是第一位,依次是学习成绩,然后是就业前景,而家长的职业及职业期望对选科结果的影响程度较小。从社会、学校、家庭单方面考虑,学生的选科决定因素更多的是源于社会因素。而社会因素最重要的考虑是职业前景,以及是否能回报以可观的收入。学校的生涯规划课程对学生的选科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其实学生从学校教育中培养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并不强。
三、学校有效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策略
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考虑,调查数据显示83.19% 的学生表示,对于喜欢的职业认知尚浅,进入大学后接触了相关的专业课,才发现与高中时的学习有一定的偏差。所以生物选科一定要在高中学习中渗透更多的职业生涯规划信息。学校应该联系社会各方面的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业体验机会,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拓展职业生涯的认知面。让学生通过各种职业实践,与不同职业人员进行多方面交流,帮助学生认识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对选科选专业以及未来就业方面给予更明确的指导[2]。
生物学科特点有显著的实践性,立足于本学科发展和学生实际,要选择探究方向,开展研究性学习。从学生层面出发,在自我的认知下职业生涯规划的渗透更有利于形成终身发展的观念。从学校层面出发,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更多职业体验的机会,尤其生物学在农林牧副渔等方面都有涉猎,学生从职业角度去看待社会实践,再进一步借助相关测试让学生准确地进行自我分析。例如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进行职业倾向测试、通过多元智能理论测评完成学科能力测试,通过 MBTI 职业性格测试进行个性测试等,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领域,深入研究高考录取政策,科学规划选科[3]。
四、提升职业生涯规划在生物选科中的影响力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中指出“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环境科学及其他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就目前社会发展现状来看,许多行业在生产应用中都少不了生物学的理论支持,衣、食、住、行等方面,农作物的增产、医药研发、考古工作等与生物学相关的职业近百种。然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前并没有很深入的渗透到高中教学中,传统的教学仍然在主导着,教师的意识弱,因此生物学科教师应该积极地在传统授课中渗透职业规划教育的内容,以帮助学生树立更强的职业意识,例如带学生到养殖场去体验各种职业,在养殖技术方面需要什么生物学知识来支撑,无菌环境怎么保证,如何进行无性繁殖,克隆技术的应用操作流程等,在实践中体会职业价值。生物学科的教师也要注重自我的提升,获取更多与生物学相关的有价值的就业信息,而不是一味的教授教材,所以这对于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就更高了。
参考文献:
[1] 徐国民,杜淑贤,钱静峰.中小学生涯教育理论与实务[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14.
[2] 李雪姣,范亮亮. 高中学生生物选科的影响因素及评价研究[J].现代教育, 2022:35-39.
[3] 薛军红. 新高考评价体系下的生物选科与学生的职业规划[J].考试与招生 ,2021,157(01):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