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肥胖疾病病理的认识,多为多痰、气少,病理机制表现为肺、肾阳气不足,且气血浸液不能布化,容易生痰。肥胖者多属于本虚标实,最为主要的就是肾虚、肝气滞郁等。所以,在具体治疗中,要给予脾、肾的积极调节,以促使发挥利水、健脾和温阳的作用。临床上,肥胖疾病中,最为主要的就是脾虚湿阻、胃热湿阻类型。第一种也多发生于老年人,而第二种则多于青少年患者。因此,结合不同的疾病情况,给出合理的中药处方设计。
一、处方分类
第一,脾虚湿阻型。这种类型的疾病产生原因主要是因为脾脏功能比较低,机体营养不足,不利于代谢的正常性,无法将其分配到全身各个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大量脂肪将堆积到身体的局部。比如,腹部、腰腿位置等。基于中医学理念的研究和分析,认为脾失健运,痰湿内聚。脾是太阴湿土重点,所以,处方的选择要能够发挥益气健脾的功效,促使利水燥湿效果的发挥。比如,处方药物中,利用仓术、茯苓、泽泻、附子、白术以及白豆蔻和山药。
第二,胃热湿阻型。对于该类型的疾病产生原因,多是因为邪肝火犯胃,出现明显的便秘情况,胃肠功能亢进,消化功能和新陈代谢功能比较比较过,容易出现明显的营养过剩现象,产生脂肪堆积。所以,处方的设计,要在期间增加清胃通腑的目的,以达到润肠的效果。对于中药的利用,要确保其具备清热利湿的效果,这样不仅能够消除胃肠机能亢进现象,也能够发挥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于处方药材的选择,可以为栀子、炮制大黄、生地以及炒黄岑等。
二、处方设计
第一,选择的处方分别为仓术、茯苓、泽泻以及附子和白术、山药、白豆蔻。在整个处方中,将仓术作为主要药物,能够发挥一定的燥湿健脾掌握,使患者的脾胃功能有效恢复。对于茯苓和泽泻的使用,能够发挥燥湿利水的功能,会充分将体内的湿邪排出,以免在身体中随着水湿的增加,还无法增加疾病的有效祛除。对于附子的选择,则发挥良好的养阴起湿效果,有利于利水,保证化除湿气作用的发挥。对于白术、山药等一些补脾益气的药物,在发挥去湿效果条件下,也不会伤害气血,确保燥湿药物效果的发挥。这几个药物相互配合,其药物效果相互弥补,以增强整体的治疗效果。
第二,对于胃湿热阻型选择的处方。主要为栀子、炮制大黄、生地以及炒黄岑等。在该处方中,栀子、黄岑味苦清热,能够有效卸除实火。其中的大黄、茵陈以及泽泻药物有利湿去火效果,湿邪和火都能够有效从体内排出,以促使祛病效果的发挥。生地药物能够发挥良好的补阴生养气血的功能,对肝脾具备良好效果,不会因为腹泻给身体带来伤害。
三、实验探究
在实验中,主要利用的设备为药物粉碎机、电热蒸汽消毒锅、超声波仪、电热鼓风箱等。对于药材的使用,主要为处方中的药材,准备80%乙醇、三口烧瓶以及回流冷凝管。在整个实验执行工作中,首先,需要将处方中的所有药材放放到粉碎机中,粉碎为120目小颗粒。然后,除了附子和山药,都要使用二倍重量水浸溶两个小时。其中,附子要先煮60分钟,以将毒性祛除。山药在期间主要发挥填充剂的作用。药材浸泡完成后,和附子一起放到蒸汽消毒锅中,予以100度两个小时的蒸煮,水提,该操作要不断进行两次。其中的药渣在压净水分后,再次增加一倍重量的乙醇,予以两个小时的浸泡。并且,当水提液冷却后,要给予上层挥发油的收集,保证水提液水浴蒸发达到一种浓膏的状态,随后在烘干机中使其干燥。同时,在药渣浸泡完成后,利用超声波仪器给予两个两个小时的提取,且再一次的进行醇提,其中,醇提液也要使其蒸发到膏状物体,最后再次放入到烘干箱中。最后,保证水提液和醇提液两者干燥物品粉碎,以制作成药粉。对于产品中的各个成分研究。比如,苍术,使用乙醇乙酯稀释,使其成为10%的供试液,并且,展开剂的利用选择苯、乙酸乙酯和乙烷等,具体的方法利用薄层色谱法。栀子药物的使用,需要在药品中增加乙醚,对其摇晃十分钟,将乙醚去除,残渣中也要将乙醚去除,且增加乙酸乙酯,通过回流滤过,使滤液蒸干,使其成为残渣与乙醇溶解的供试液。其中,展开剂的利用主要为乙酸乙酯、丙酮、甲酸和水,具体方法利用薄层色谱法。黄岑,在该药物增加水后,将PH调节为7.0,置冷以使基质凝固,在过滤后将滤液取出,增加无水乙醇,再放入水浴中摇晃,取使用的清液,以获得供试液。其中,展开剂的使用主要为醋酸丁酯、甲酸和水。主要方法为薄层色谱法。
通过以上的相关研究和分析,发挥中药药物对肥胖症的患者治疗具备较强的针对性,最为主要的是选择适合的人群,确保治疗范围更准确。所以,在药物选择的时候,要重视到药材存在的毒副作用,确保药物的毒性、副作用都能更小,避免给人体带来严重的不良反映和毒副作用。所以,该处方在对肥胖症患者治疗中十分有效,值得临床上的探究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