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学科包含着丰富且极具价值的历史知识,通过教材中的历史人物、历史文化或历史事件等,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以客观且公正的眼光鉴别历史,让历史为学生的个人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家国情怀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沉淀,象征着人们精神文明的不断进阶,不仅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教育事业提供了优质的资源。教师对于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教育,应寻求科学合理的路径开展日常教学,让学生自然而然受到历史知识的熏陶,培养学生建立合理的爱国主义精神意识,塑造合理的价值观念。
一、家国情怀教育的来源
支撑一个国家与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精神支柱,无异于人民的爱国情怀。每一个人都应当对自己生长的土地和民族怀有深深的依恋之情,尤其是我国的青少年。
从宏观上说,当前我们处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时代,他在多次公开讲话中强调家与国的关系,还强调了新时代人民的奋斗目标和祖国的改革发展方向要基于爱国情怀和报国志向。每一个初中生除了要重视自身的成长外,也应当加强对国家的认同、认知,肩负起新时代国家建设的责任感,以国家的核心利益为个人的追求目标,说话、做事前,要首先注重家国利益,以自身微薄的力量促进国家文明弘扬与发展。
从微观处讲,爱国情怀经过了国家几千年的锤炼,无数次的凝聚,最终呈现于我们这个共同体的社会中。在历史教育中培养学生理解家国情怀的内涵,在心中树立榜样与崇高理想,对培养并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全的发展人格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初中历史中家国情怀教育的探索
(一)挖掘《历史教材》构建情境,展开家国情怀教育
家国情怀属于学生精神层面的一种思想活动,教师在历史课堂中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时,可以课本为基础,深挖教材中可拓展部分,构建有关家国情怀教育的场景,并利用此空白填补表达家国情怀的历史事件,自然而然地调动学生情绪,使得学生在场景中感悟家国情怀。
例如,以七年级教材《三国鼎立》为例,教师可通过曹操诗句“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为引,描绘当时由于战乱,尸骸遍地的惨象;并可以此为转折点,挖掘教材中未提及的历史人物故事,将看似朴素却充满力量的语言动情地向学生诉说,讲述有识之士为挽救天下局面奋起反抗,尝试再次统一还百姓太平生活的不懈努力,带领学生真正走进历史,感受历史,进一步了解家国情怀是构成美好生活的重要一部分,从而对国和家观念有一个深刻认识,从精神层面上推动与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统计人物史实,强化初中生家国情怀意识
历史人物影响并推动事件的发展和变化。教师教学历史,也少不了教会学生如何分析历史人物。以历史人物为榜样,是课堂上最直接让同学们感悟爱国主义情怀的方式。
例如,近代史中 “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在接受研制原子弹历史重任之时,邓稼先怀着为祖国奉献一生的精神,甘于付出,回报祖国。因此,出行前,他和妻子的对话中表示,要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祖国的这份工作,哪怕死也值得,因为他觉得自己的人生会因完成这个任务而变得有意义。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可向学生讲授建国初期国家所面临的困难,可将人物故事和相关史实分门别类做成资料摆在学生面前,利用人物的爱国精神以及国家的民族气节对学生进行精神上的培育,引导学生践行。
(三)利用南充史,把部分南充名人作为家国情怀教育教导的合理补充
家乡是学生学习、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将乡土史文化资料融入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能够为爱国情怀教育提供众多鲜活的教学素材,是促进爱国教育教导的合理补充。
历史教师要依靠本土历史,一方面通过学生身边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事迹,让学生更加深入到家乡,学习和掌握乡土历史事件背后的故事和原因,分析事件发生的具体过程,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认同和民族归化,树立文化自信。
例如,韩士英(1486—1572),字廷延,号石溪,南充县(今嘉陵区世阳镇)人。后外派江西榷锐。明世宗嘉靖二十一年(1542),韩士英升工部右侍郎加官保择将,总督漕运、巡抚江南。翌年,领南京兵部尚书衔。嘉靖三十一年(1552)加太子少保,受资政大夫参赞机务,领上卿上柱国兵部尚书。明世宗嘉靖三十六年(1557)接到明世宗朱厚璁的谕普准休归故。
另一方面,开设 “让爱国生根,让情怀落地”的专题课,有效地融入身边的历史素材,搭建学生和历史之间交流的平台,让学生自己通过实践活动来感知身边的乡土历史,让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民族精神生根。
例如,嘉陵区都尉苏敏、花木兰都尉娘娘。苏敏,四川南充火花街道人,女扮男装屡建战功,受封“都尉”,也被人称为都尉娘娘。在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南充, 流传着许多生动活泼的传奇故事、 轶闻趣事、 习俗来历……西汉末年,安汉乡村姑娘苏敏,长得高大健壮,自幼受有军人梦想的父亲熏陶, 心怀大志, 苦学兵法。刘秀大军路过征兵时,时年25岁的苏敏女扮男装报名从军。在军中一年多的时间,苏敏因为英勇善战屡屡被提拔。光武帝统一中国后,安汉姑娘苏敏受封为“都尉”,荣归安汉老家。当地人为了纪念她, 称其为都尉娘娘,并把她安葬在平坝南边的凤垭山。
三、结束语
历史不仅是一种记录的工具,也是我们回顾历史最好的借鉴。细数过去,展望未来,唯有对国家的热爱情怀从未曾改变,所以,才有无数人民愿以生命换取祖国的繁荣昌盛。历史课程是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的重要课程,加强对学生家庭和国家情感的培养和熏陶,是初中历史教学中素养培养的核心。教师要以历史事实为基础,结合典型案例和丰富的教学方法,把历
史中的史实事件和国家社会个人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加强对于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以此达到启发学生并且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认同感,引导其肩负起新时代国家建设的责任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根基。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家国情怀论述的内涵要义与价值意蕴[J].柳礼泉,刘江.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2).
[2]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J].于谊.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02).
[3]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精神[J].陈来.哲学研究. 2019(10).
[4]高中历史教学中巧用地方史资料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以福州地区为例[J].庄爱平.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09).
[5]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爱国主义重要论述研究[J].赵建波.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5).
[6]利用乡土史资源培育家国情怀[J].吴满,庞丽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04).
[7]运用东北地方史资源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益的实践与思考[J].袁绍萍.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