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妇科痛经的中医辩证论治方法
石世长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石世长,. 论妇科痛经的中医辩证论治方法[J]. ,2021.5. DOI:10.12721/ccn.2021.1570033.
摘要:
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小腹部痉挛性疼痛,并伴有全身不适等。是当今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西医对于痛经缺乏有效的根治方法,本文将痛经分为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下注,气血虚弱四个常见证型,进行辩证论治,疗效显著。
关键词: 痛经、病因病机、辩证论治
DOI:10.12721/ccn.2021.1570033
基金资助:

引文

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

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给工作及生活带来极大影响。西医将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续发性,原发性痛经则多因为生殖器官有器质性病变所致【1】,病因多与内分泌因素,子宫因素,遗传因素等相关,治疗方法包括止疼药、激素内药、手术等。病人对西医极易产生耐药性,而手术的复发率较高。因此西医对痛经缺乏有效的根治方法,致使大部分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而中医则从病因着手,采取辩证论治的方法,根据患者不同的证型表现而施以不同的方药对痛经进行治疗,从根本上缓解了症状,降低了痛经的发病率。

1、病因病机

月经周期是女性生理过程中阴阳消长、气血变化节律的体现。中医认为痛经多因气血运行不畅,冲任阻滞所致。或因郁怒,气机不利导致气滞血瘀、经血滞于胞宫,排出不畅而疼痛;或因经期感寒涉水,寒湿内侵胞宫,经血为寒湿所凝滞,排出不畅,不通则痛;或因素体虚弱,气血不足、停经后气血更虚,致胞脉失养,不荣则痛,其病位在冲任、胞宫、与肝、脾、肾三脏密切关系。

2、辩证论治

《景岳全书、妇人规》中记载:“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滞。然实痛着,多痛于来行之前,经痛而痛自减;虚痛者,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按可揉者为虚,拒按拒揉者为实。有滞无滞,于此可察。但实中有虚,虚中亦有实,此当于形气禀质兼而辩之,当以察意,言不能悉也。”所以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性质、程度,以及月经期、量、色、质、兼症、舌、脉等进行辩证分型论证。

2.1气滞血瘀型

每于经1.2d或月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或伴胸肋乳房胀痛,或月经先后无定期量少、或经停不畅,经色紫黯有块,血块排出后疼痛消失,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泫涩或泫滑。治宜理气活血、祛瘀止痛。基础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减。

2.2寒凝血瘀型

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拒按,得热痛减或经期延后,月经量少,经色瘀黯有块,或畏寒身痛,手足欠温,面色白,舌黯苔白润或脉沉紧。治宜温经散寒、暖宫止痛。基础方用少腹逐瘀加减。

2.3湿热下注型

经前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或伴腰骶胀痛,或平时少腹时痛,经期加剧,或低热起伏,伴经色暗红,质稠有块,或带下黄稠,小便短黄,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濡数。治宜清热除湿,化瘀止痛,基础方用清热调血汤加减。

2.4气血虚弱型

经期或经后1.2d,小腹隐痛喜温喜按,经水色淡,量少质稀,或月经后期,面色萎黄无华,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纳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虚细。治宜益气养血,调经止痛。基础方用八珍汤加减。

3、临床病例

在国医馆中医门诊坐诊期间,临床上治疗痛经病证以气滞血瘀型及寒凝血瘀型为多见。

气滞血瘀型痛经的诊断标准:经前经期小腹疼痛拒按,或伴乳房疼痛。经行量少而不畅,色紫黑有块、块下痛减。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沉弦或细。

寒凝血瘀型痛经的诊断标准: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经行量少、色黯有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脉沉紧。

以上诊断标准为门诊诊断标准

3.1病例一

张某,女、28岁、未婚,2021年1月20日初诊,正值班月经来潮第一天,面色苍白、表情痛苦,四肢冰冷,双手抱腹,恶心呕吐,轻微腹泻,自诉月经量少,色紫黯有块,经期一般为两天,行经期间小腹绞痛,且有胀痛感觉,痛经三年,经前一周乳房胀痛有块,平素性格内向,为小事斤斤计较,爱生闷气,对伤害不能忘记,常和同事发生口角,易抑郁恼怒,经前或经行期间腹痛难忍,偶有呕吐晕厥,不能坚持工作,自服中成药逍遥丸效果不明显,对西医非甾体药物已不敏感,最严重时注射针剂654~2,现在注射剂已不起任何止痛作用。故来门诊要求中医治疗,患者体型消瘦,月经量少,经色紫暗有块,舌质紫黯有瘀点,脉沉弘,辩证为气滞血瘀型痛经,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当归20g川穹10g赤芍20g炒枳壳20g炒元胡25g炒五灵脂10g乌药20g炒香附子20g炒桃仁20g红花20g丹皮10g甘草10g,10付,水煎服,连服10天,疼痛消失,随访未在复发。

气滞血瘀型痛经因情志抑郁,冲任气血瘀滞,肝失调达。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故于经期一、二天或月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行不畅,经血瘀滞,故而经色黯且有块,血块排出后气血暂通瘀滞减轻,故疼痛减轻,膈下逐瘀汤理气活血,消瘀止疼,方中炒枳壳,乌药,炒香附子理气调肝,当归养血活血,川穹,赤芍,桃仁,红花,丹皮活血行瘀,五灵脂,延胡索化瘀止疼,甘草和里缓急,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功效。

3.2病例二

陈某、21岁、学生,患者自诉前一天曾吃冰淇淋,今日来月经三小时,下腹痛剧,伴手足厥冷,冷汗淋漓,头晕恶心呕吐,经量少色黯,由家人搀扶来急诊;检查,腹部平软,无压跳痛及跳痛,舌质淡黯,苔白润,脉沉紧,诊为寒凝型痛经,即针剂双侧合谷和三阴交,用补法留针20分钟,同时用艾条温和灸关元和中极穴位,经处理患者疼痛逐渐减轻,面色由苍白转红润,手足转暖,经行通畅;治法:温经暖宫,化瘀止痛,拟方少腹逐瘀汤,炒茴香10g炒干姜10g炒延胡索10g制没药6g当归15g川穹10g肉桂4g赤芍6g蒲黄10g炒五灵脂6g连服五付效果优佳,连用三个周期,随诊三个月无痛经出现。寒凝血瘀型痛经,多因感受寒邪或过食生冷,寒客冲任与血搏结致气血凝滞不畅,不通则痛,故发为痛经,出现小腹冷痛,畏寒肢冷,月经量少色黯,少腹逐瘀汤有温经散寒,活血止痛。主功;方药:当归,川穹,赤芍,活血散瘀,养血调经:小茴香,干姜,肉桂散寒通阳,温暖冲任;蒲黄,五灵脂,延胡索,没药活血祛瘀,散结定痛。诸药相配,共成化瘀散结,温阳散寒,调经止痛之功。据临床观察,对于疼痛发作时可以采用针灸、针关元、内庭、三阴交、用雀啄术5.7分钟,施针后疼痛程度缓慢减轻,效果显著。

4、评论

本病属妇科临床常见病,发病原因复杂多样,对于痛经的治疗,西医强调止痛、镇静及前列腺素抑制剂进行治疗,取效果虽然快捷,但副作用大,且疗效难以持久。而中医则依据整体观念,对痛经进行具体辩证,确定症型,采用相应方药治疗,效果明显,中医治疗痛经特色是药物对人体副作用小,不易产生耐受且效果持久,治疗上以汤药为主,针灸为辅,取得较好的疗效,被病人所认可,临床上痛经的病因病机不同,治疗各异,在正确辩治的同时,尚须把握好用药时机,综合分析,对症遣方用药,方能达到痊愈目的。我应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继续钻研,争取获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孔双芝、中医治疗痛经辩证分型探讨【1】,邯郸高等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0、14(5):411-412

作者简介:石世长:出生,1949年3月5日:陕西中医学院毕业:本科:中医主治医师:中医内科专家:工作单位,陕西德医馆医药科技有限公司雁塔区中医诊所:门诊坐诊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