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不断发展的今天,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一定的共识,物理教学作为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后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直接影响。运用适当的方式进行导入,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掌握一些相对基础的物理知识,还能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在提升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同时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进而达到提升高中物理知识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一、新课程理念下课堂导入的变化
(一)培养学生兴趣
学生认为物理课程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原因是学生自身对物理科目缺少兴趣。那么致使导入依托科学的问题设计,可以最大限度上唤醒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可以踊跃地探索新知,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进一步发展,提升物理课堂授课质量。充满趣味性的导入手段,能够吸引学生快速融入到课堂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旦学生求知欲被唤醒起时,学生的理解力以及记忆力可以极大限度上发展,学生在快乐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进一步提高物理课堂授课成效,提升教学质量。
(二)合理的导入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1世纪以来,以绿色、智能、融合融通为特征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和发展,对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将产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甚至会改变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人类近代以来建立的价值观体系。比如:新时代的新能源技术、航天技术、中国高铁动车技术、中国芯片智能化战略等等,都饱含中国技术的发展、中国精神的渗透。
新课程理念下,在高中物理课堂导入中应用新科技、新战略的展示与示范,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从身边可见的事物中快速地理解相关的物理观念,而且能够有效树立学生科学本质观念,保证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的高效性,还能通过新科技、新战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高中物理课堂导入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导入
在讲到一些微观层面的知识,或者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进行实际观察和应用的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发挥物理模型的辅助效果,以更快地建立学生的学习认知。同时,教师也可以合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知识的导入及讲解。这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下微观、抽象知识难以直观呈现的问题,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多元,使学生加深学习印象。这是针对这类教学内容适合的导入方法,可以化解学生的认知障碍,提升课堂教学的综合实效,并丰富学生在课堂上的整体学习收获。
例如,在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相关知识教学中,教师可在网上下载有关行星运动的科普教学视频,或借助各种平台的拟真实验,在课前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或动态演示。在学生观看完科普教学视频后,教师可要求学生思考:航天工程中发射卫星对速度有什么要求?卫星是怎样实现变轨的?怎样计算卫星的运行时间?学生根据自己刚才看到的内容,以及平时在生活中对这类问题的了解进行思考。学生很快就会发现,依据自己现有的知识,很难对这些问题进行正确解答。于是,学生对新课内容产生了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渴望教师对此进行讲解并揭晓答案。这样的教学导入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并且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为后续的知识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基于物理实验实施教学导入
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实验活动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传统课堂实验中,因拘与各种理想情况或不可见因素难以创设真实的实验情境,但在当代各种电子传感器和物理引擎的协助下,教师可利用各种传感器、动态实验、3D物理引擎在电子屏幕上展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的同时,还应多开发、创作新形态的课堂实验,让学生在实验探索的空间中有更多收获。
例如,在讲解“超重与失重”前,教师可在课堂上做如下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矿泉水瓶四周扎若干小孔,保证静止时水能从小孔中喷出;将其举高至头顶,松手,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矿泉水瓶下落的过程中,看水是否还能从小孔中正常喷出。学生会看到,在矿泉水瓶由上至下掉落的过程中,小孔中并没有水喷出,整个矿泉水瓶和其中的水是一个整体。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在下落水瓶底部装上压力传感器,通过电脑读数,也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失重物体的受力情况。有了这个实验作为依托后,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超重与失重的作用效果,从而产生非常直观的学习印象。此时,教师再从理论层面解析知识要点,学生就会更容易理解知识。
(三)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进行教学导入
在讲到一些和学生学过的知识有紧密关联的新课内容时,教师可以尝试设计一些分析讨论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将这些问题解答,随之进行合理的教学延伸,进一步引出新课内容。这样的教学导入形式很好地构建了新旧知识的关联。首先引入一些学生熟悉的内容,学生思考起来会相对轻松,并且大家也能够意识到,在新课知识的学习上可以参照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这种导入形式在很多物理知识的教学中都可以用到。教师在设计这种导入方式时,要对于设计的问题做有针对性的筛选。既要让问题易于被学生理解,也要为新知识的引出提供一定的实施空间。
比如教学《自由落体运动》这一内容前,考虑到学生之前已经对于物体的运动有了相对系统的研究,在让学生学习这种新的运动形态前,教师可以首先根据之前的知识内容设计思考问题。1.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时间存在什么关系?2.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移与时间存在什么关系?3.假设一个物体由静止时受到重力g的作用运动,其运动有哪些规律?学生通过积极回顾已学知识,知道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v=v0+at,位移s=v0t+1/2at2。学生如果能够对于上面的几个问题做有效化解,那可以为大家学习新知识提供很好的铺垫。设计这样的教学导入形式,可以为学生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提供思维模式上的参照,并且让学生在研究这种运动的规律上找到合适的思维路径。这样才能够提升教学导入的质量,丰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让新知识的教学起到更好的推动效果。
三、结语
总而言之,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导入不但会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还能起到承前启后,建立新旧知识联系的作用。新课程对学生的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有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教学导入就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高中物理教师要善于设计教学导入环节。构建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知识导入的目标有了基本保障,学生也会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有很多收获,大家的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会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与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建华.论高中物理课堂导入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下),2020(08).
[2]闫彩霞,邢洪明.现代信息技术对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改进:以“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为例[J].物理教学,2020,41(07):19-20,38.
[3]邱晓峰,林冰冰.整合信息技术的高中物理课堂体验式教学实践[J].物理教学探讨,2020(35):66-67.
[4]陈静,张强.关于高中物理课堂渗透导入艺术的探索[J].高考,2021(22):99-100.
[5]瞿永明.多元探究激活高中物理的课堂导入[J].高考,2021(1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