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十分透彻地掌握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这样才能在后面的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理解物理学科知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会因为物理学科的知识比较枯燥而对物理没有兴趣,导致教师不能够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如今,有效性教学课堂的构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而自主探索问题,还能够将抽象的物理知识点由易到难地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更直接地理解初中物理知识,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因此,如何使教学方法变得更加有效、课堂教学更加高效是目前初中物理教师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构建初中物理有效性课堂的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培养是新课改的重点内容,其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基于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性教学,在实际教学中进行新颖、高效的教学方式创新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物理学习能力。以电磁感应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情景演绎式教学方法,将电磁感应相关知识通过多媒体课件融入到学生思维情境,让学生在情境氛围中对相关电磁知识进行思考、分析和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在开展“电流”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导入并联与串联电路图片的课件,从而使抽象化的知识内容形象化、具体化。首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多媒体课件上显示的图片比较电流表并联与串联的电路图,从而明晰串联与并联电流表的不同接连方法;其次,教师应详细讲解“电流表”具体作用、实际操作方法与操作要求,从而帮助学生掌握“两看清”原则,即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以及看清每大格电流值和每小格电流值。与此同时,为避免出现实验事故,教师应与学生一同对电流表最大测量值进行测量,查看电流表反应(该过程极易对电流表造成损坏,教师应科学进行实验);最后,学生通过实验得出被测电流不应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一旦超过最大限值不仅测不出电流值还会损坏电流表。在有效性教学理念下合理制定实验步骤的教学目标不仅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电学知识的理解,还有利于学生构建系统性知识脉络,提升自身思维能力。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
针对物理学科特点,基于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性教学理念,教师可以将繁杂且易混淆的相关物理概念和公式导图化,以重点知识为中心形成清晰明了的思维导图框架,从而将有关联的知识内容进行串联,进而便于学生记忆和应用,是有利于学生识记能力培养的重要教学手段。此外,教师也可以在课堂实际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文字、图像、视频和动画等多种形式组合的演示方法让物理现象发生的原理更加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起理论与实际的关联。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基于物理学科知识模块连接性强,理论知识与公式繁杂和抽象化概念难懂等特性影响,其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要求较高,从而极易导致部分学生因无法充分掌握知识内容而失去物理课程学习信心。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转变教学方法,为满足学生兴趣教学需求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以电学知识教学为例,教师应将抽象难懂的电学实验知识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电学试验原理展示,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进而提高学生物理素养。
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策略
(一)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分层教学
将每一位学生都作为课堂主体,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是高效课堂的基本理念,为了在初中物理课堂中贯彻这一理念,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以及认知水平进行教学设计,然而,在传统经验化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中,虽然在能力水平、知识基础以及理解能力方面,不同学生有着较大差异,但大部分教师仍追求一致的教学。因此,想要构建物理高效课堂,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目标,落实分层教学。分层教学主要是指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为学生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让基础较差的学生理解并掌握课堂所学,让基础较强的学生继续向更深层次探索,也就是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效提升。
例如,教师在进行“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的讲解过程中,既要让学生对牛顿运动定理内容有较清晰的了解,也要帮助学生掌握三种作用力以及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同时还要将受力分析方法、技巧等向学生讲解。基础较差的学生之所以会认为物理知识较难、学起来费劲,主要是因为无法清晰了解知识的结构,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分析方法、解题技巧也掌握得不扎实。教师在面对这类学生时,可以采用讲授法向学生进行知识讲解,引导学生分析知识脉络,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渐搭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并在牛顿定律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受力分析,进而帮助学生融合物理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二)构建情境教学课堂
将乏味的理论知识趣味化能够使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讲授《声现象》这堂课时,为了让学生知道声音是通过什么介质传播和怎样传播的,教师可以在上课时准备几个纸杯,在纸杯底部打个小孔,细线穿过孔洞连接两个杯子,让两名同学通过杯子对话。通过这个小小的实验,学生学到了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同时可以再结合一些其他声波实验的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声音是如何传播的。相信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沉浸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里,更加投入地学习物理知识,从而轻松愉悦地达到教学目标。
(三)构建提问课堂
为进一步推动初中物理有效性教学课堂构建进程,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中采用提问教学法,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物理教师在进行人教版《声现象》课程讲解时,首先需要明晰《声现象》第一节主要教学内容以及教学重点为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其次进行课程内容引入提问:“只要有物体在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吗?”最后通过实验演示:将闹钟放进真空罩中并连续抽气,随后发动闹钟,结论是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声波的传播需要通过介质。该教学方式不仅可以通过问题吸引学生注意,还能促使学生在问题引导下不断追求真相,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相关重点物理知识。
三、结论
在开展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了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效,需要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学科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实现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效创新,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以及课后反馈等内容予以高度重视,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目的,基于全方位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掌握学习技巧和实验方法,在全面理解物理知识和相关原理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马明东.新课改下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1(24):31-32.
[2]施智华.当前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析[J].才智,2018(2):99.
[3]粟福捷.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3):135.
[4]袁其亮.分析如何提升初中物理实验课堂教学有效性[J].考试周刊,2020(3):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