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环节"实验方案设计"的研究策略
陆登祥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陆登祥,. 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环节"实验方案设计"的研究策略[J]. 现代物理学报,2022.5. DOI:10.12721/ccn.20221.157047.
摘要:
科学探究素养是学生学习物理学科需要具备的优秀品质。在实验方案设计中渗透科学探究环节,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笔者通过分析初中物理传统实验方案设计存在的问题,从兴趣引导、小组合作、生活实践、课外拓展、自主设计、优化评价等角度,探究在初中物理实验方案设计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科学探究素养;实验方案设计;初中物理
DOI:10.12721/ccn.20221.157047
基金资助:

1.初中物理传统实验方案设计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初中物理实验方案设计中,部分教师依旧沿袭传统的教学思维,授课方式往往墨守成规,通常会习惯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先为学生讲解大量的理论知识,让学生通过背诵的方式,将这些物理定律、概念、公式牢牢记住。如果课堂时间出现剩余,才会适当地进行演示实验。简而言之,这种教学模式有很强的局限性。长此以往,物理实验的时间会被不断的压缩,导致学生对实验课程失去期待感,从而消磨掉学习积极性,影响到学生的物理学习效率。

1.2实验评价不够公正

一些初中物理教师对学生实验的评价还是以分数为主。教师通常会让学生书写实验报告,按照学生书写的完成程度、严谨程度,来为学生的实验学习打分。这种评价方式很容易导致教师对学生实验水平的判断不够客观,对擅长操作而不擅长总结的学生的评价有失公正。

1.3学生的实验经历不足

由于物理实验需要占据较多的课堂时间,很容易影响到教师的教学安排。所以,教师通常采用“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的实验方案设计形式,给学生预留的实验时间较短。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参照教师的演示过程,将实验重复完成,无法对实验进行深度的钻研。因此,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浅显的层次上,缺乏主动操作的机会和经验,不利于终身学习的发展。

2.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环节"实验方案设计"的研究策略

2.1激发学习兴趣

想要通过物理实验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教师要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实验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对此,教师可以通过看似不可能的趣味实验来引出悬念,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在完成实验、打破学生的固有认知之后,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例如,教师在教学初中物理“压强”的知识时,可以给学生设下伏笔,表示自己能用一张A4纸,打开易拉罐。对于罐装汽水,学生都不会感觉陌生,打开拉环需要多大的力量,学生心中也大致有数。当听到教师提出用A4纸来开启易拉罐时,大多数学生的想法都是“教师会将纸张多次对折,提高纸张的韧性,再用纸的一角将易拉罐的环扣撬开,但这是不可能的任务”,所以,学生会持有不相信的态度。然后,教师将纸张对折,却没有按照学生想象的情景去撬环扣,而是用对折的一角在易拉罐口用力摩擦。此时,罐口会奇妙的破开,给学生带来不可思议的感受。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用纸可以将易拉罐磨破。”学生想要对这个问题追根究底,就会提高学习动力,促进科学探究素养的养成。

2.2组织合作学习

对比自主探究的学习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在团队的氛围下探究物理实验,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会得到显著的提升。物理教师应当积极组织合作学习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来提高学生的交流意识。由此,学生可以从其他人身上取长补短,及时找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同时,通过分工合作,也能保障实验的完成度,预防实验失误的出现。例如,教师在教学初中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由于这个光学实验比较复杂,需要学生合理调整烛焰、光屏、焦距、像距、物距等多个实验条件,以制造出倒立缩小、倒立等大、倒立放大等多种实象,并将实验数据全面记录下来。仅凭学生个人的努力,很难完成这个复杂的实验过程,即使勉强完成,也很容易出现操作错误。因此,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提示学生通过分工的方式,将实验的内容分解,由每名学生分别负责其中的一部分。例如,有的学生负责调整物距和像距,有的学生负责查找理论知识,有的学生负责统计实验结果等。当学生共同完成实验后,再进行全面的核对,分析每一个实验环节是否符合学过的物理知识要点。由此,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严谨、务实、求知的学习态度,对科学探究素养的养成有促进作用。

2.3开展生活实践

若想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知识的理解能力,教师应当开展生活实践,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元素,构建物理的生活教学情境,从而降低物理知识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感。

例如,教师在教学完初中物理“静电现象”的知识点之后,给学生留一项课后作业,“如果家里的盐和胡椒粒不小心混合到了一起,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将二者顺利分离?”鼓励学生在家中自主探究,利用所学过的知识来尝试解决这个问题。第二天,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答案,公布比较合理的实验方案。首先,准备一个塑料汤勺和一个小盘子,将混在一起的盐巴和胡椒粉平均洒在小盘子上,尽量将其摊薄。其次,用力摩擦塑料汤勺,使其产生静电。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会深刻感受到物理实验对生活的影响,理解到探究物理知识的价值,对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2.4鼓励自主设计

当学生巩固了基础知识后,教师要通过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突破教材的局限,将所学的物理知识融会贯通。对此,物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充分锻炼学生的创新实验思维。以初中物理“压强”的教学为例。针对“同一压力作用在支撑物的表面上时,受力面积越大,产生的压强越小”这个定理,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自主设计实验内容。例如,有学生通过合作讨论,设计了一个实验。准备材料有一张玻璃板、一个气球、一张钉板、一个布袋、一柄锤子。首先,将钉板的钉尖朝上,将吹满的气球放置在上面。其次,将玻璃板装入布袋,放置在气球上面。最后,用锤子捶打玻璃板。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发现玻璃板碎了,而气球却完好无损。对于这个实验内容,学生的实验思路比较正确,但实验过程却不够完善。对此,教师可以提出改进的意见,如增加一部分实验内容,用一根钉子放在气球下面,再用同样的方式捶打气球上的玻璃板,观察是玻璃先碎还是气球先破,让两个实验形成鲜明的对比。由此,通过学生的自主设计,加上教师的完善,学生能在探究的过程中将物理知识吃透,并养成严谨的科学思维和良好的探究精神。

2.5优化教学评价

根据前文的论述,部分教师对于实验课程的评价环节不够重视。这也导致学生在实验中犯错后,不能及时总结问题,从而出现重复出错的情况。因此,物理教师在完成实验课程后,应当优化教学评价,带领学生梳理实验过程,从中总结得失。这样能让学生养成严谨、仔细的学习态度,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形成。最后,教师将所有自评、互评的结果进行归纳汇总,找出学生的学习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由此,帮助学生全面做好查缺补漏工作,帮助学生明确下阶段的学习方向。

结语

在初中物理实验方案设计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严谨的学习态度,激发创新意识,能激励学生勇敢地打破常规,对实验过程进行个性化的思考。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摆脱教师的影响和教材的束缚,将科学探究素养转化成自主学习的内驱力,积极实现知识的迁移。由此,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促进学生物理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蒋炜波,王宏.物理实验的设计如何指向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J].物理教学,2019(12):10—12+9.

[2]蔡树男.提升物理科学思维素养的方法策略[J].物理教学,2018(11):33—37+53.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