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护理对心脏病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分析
叶洪 白玛群宗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叶洪 白玛群宗,. 心里护理对心脏病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分析[J]. 中国护理学报,2021.3. DOI:10.12721/ccn.2021.157025.
摘要:
探讨分析心理护理对心脏病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10例心脏病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10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观察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并对数据作以分析。结果 护理前两组SAS焦虑评分、SDS抑郁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将心理护理应用于心脏病患者的护理中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心脏病心理护理常规护理心理状态
DOI:10.12721/ccn.2021.157025
基金资助:

心脏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内科疾病,是心脏发生病变的疾病总称,由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引起,根据病因主要分为先天性心脏病和后天性心脏病,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了较为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对其采取及时早期的治疗和护理十分重要[1]。研究发现,心脏病不仅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同时会引起一系列的心理问日,约七成心脏病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可加重患者原有病情,增加病死率,因此,需对心脏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2]。本研究即分析探讨了心理护理对心脏病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背景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10例心脏病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105例,男性53例,女性52例,年龄32~69岁,平均年龄50.56±7.36岁)和研究组(105例,男性54例,女性51例,年龄31~69岁,平均年龄50.12±7.45岁)。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后显示无差异(P>0.05),可对比。本研究经所有患者知情同意。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根据患者具体疾病类型对其进行全面健康教育,向其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如发病原因、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等,提高患者认知度,增强其治疗信心,并加强基础护理、病情监测、饮食护理等;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心理状态评估。护理人员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深入患者内心,了解患者存在的具体心理问题,采用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价,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

1.2.2心理护理。向患者讲解不良情绪对疾病的潜在不利影响,引导患者调整心态,并采用安慰、倾听、理解、鼓励、共情、疏导、建议、暗示等方法帮助患者缓解不良情绪,通过语言或非语言行为向患者表达支持、理解和鼓励,引导患者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针对不良情绪严重者指导患者通过放松疗法、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等改善心理状态,指导患者合理释放不良情绪,带动家属参与到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中,鼓励、关心患者,使患者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与关怀。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并对数据作以分析。心理状态通过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评价,总分均为100分,得分越高,代表患者心理状态越差。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2.0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P<0.05为数据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护理前两组SAS焦虑评分、SDS抑郁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详细结果见下表:

表 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对比(x̄±s)(分)

截图1736910086.png

3 讨论

心脏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研究发现,多数心脏病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目前临床上认为心脏病患者存在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与血小板活性增强、炎症反应与应激、心律变异性降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遗传易感因素等有关,焦虑、抑郁情绪可影响心脏供血和血压,从而影响患者心脏功能,并可影响疾病转归,增加患者病死率[3]。数据调查显示,心脏病患者死亡风险几乎与焦虑、抑郁严重程度成正比,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对心脏病患者实施合理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十分重要[4]。

以往在该类疾病患者的护理中多采取常规护理,常规护理虽应用时间较长,但该护理方式仅重视基础护理,忽略患者的心理层面需求,故需选择一种更为有效的护理方式。心理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在对患者实施护理时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帮助患者改善心理状态的一种护理方法。该护理方式关注患者的心理精神问题,尊重患者的主观感受,遵循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对患者进行全面心理干预,从而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本研究结果也显示,护理前两组SAS焦虑评分、SDS抑郁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心理护理对心脏病患者是切实有效的,在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这主要与心理护理更具针对性有关。

综上所述,将心理护理应用于心脏病患者的护理中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临床使用价值高,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吴秀芬. 探讨心理护理对心脏病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J]. 中国医药指南, 2018, 016(007):245-246.

[2] 李津. 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心理干预护理的效果分析[J]. 医药前沿, 2019, 009(014):145-146.

[3] 王莹莹. 心理护理对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患者心理问题的影响[J]. 家庭医药, 2018, 000(008):296.

[4] 钱润润. 心理护理干预对心脏病术后患者的效果分析[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 2019, 009(024):91-92.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