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下。
1、中医按摩法:用手上下提捏病人的后颈部肌肉,从后发际处开始一直到颈肩处,可来回提捏,注意力度,左右手轮换着做三五分钟即可,用手将肩部肌肉拿起三五分钟,然后前后转肩一两分钟,再慢速的转动头部一两分钟,转动头的时候要叮嘱病人放松。该方法主要是可以使颈肩部肌肉放松,促进血液循环,缓解颈椎病的症状和预防。建议每天早晨起床后做一次按摩,经过一夜的休息后,颈肩部的肌肉更为放松,会增强按摩的效果。
2、运动疗法:当颈椎病的病症逐渐缓解一些后或是处于慢性状态时,可以采取运动疗法,也会促进症状的减轻缓解,而且还可以预防复发。在颈椎病处于急性发作期时要保证局部的休息,不适宜做过多运动,反而会刺激患处。运动疗法可以一天做三次。对颈椎病的预防有非常好的疗效。
运动疗法听起来简单但又比较复杂的,运动疗法主要是加强颈部肌肉的力量,同时还要进行颈部肌肉与周围各方向的协调性训练。可以做颈部锻炼操。生活中也要注意改善不良坐姿与生活习惯。建议在家里时,可以双手扶住椅背拉伸颈部和背部的而肌肉,做直腿后伸,形成一种很强的后弓姿势,坚持腿抬高五秒左右再换另一侧。这样可有效达到腰部和背部的伸肌力训练,同时也锻炼的下肢肌力,使整个脊柱背侧都得到了肌肉肌力的训练,可矫正病人的不良颈椎侧弯或是后凸等问题。
3、贴剂法治疗:中医主要采用散风祛湿,活络筋骨,促进血液循环和止痛等方法研制出贴剂,来缓解因颈椎病而引起的麻木、疼痛和头晕头重等症状。贴剂直接贴在颈椎疼痛处即可。如果贴剂引起了皮肤不适,出现了过敏或是感染等情况时,要停止使用。
4、针灸法:颈椎病多是因为受到风寒侵袭或是气血不和等造成的经络淤堵不通畅,针灸法可以通过针刺达到调理气血和疏通经络的作用。针灸后可有效改善颈椎出的血供情况和功血情况,进而就会减轻因颈椎退变压迫血管的情况,降低交感神经兴奋,增大了颈椎动脉内径,还可改善脑干网状结构,提高前庭神经核区缺血的情况,如果病人有头晕、颈肩麻木和疼痛较明显症状时,使用针灸法可有效减轻症状。
5、药枕疗法:选择当归、制川乌、灯芯草、川芎、菖蒲、辛夷花、合欢花、羌活、赤芍、昊茱萸、乳香、防风、红花、桂枝、丹参、没药、细辛、葛根以及白芷和丹参等各30g,研成粗末,装入枕芯中。每天枕用在6个小时以上,连续使用3个月到6个月的时间。该方法对于颈椎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对于高血压、腰椎病、动脉硬化以及风湿性关节炎等,也有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
6、手法治疗:椎动脉型的颈椎病有个最为明显的症状就是病人常会有眩晕感,病人常会发生患椎移位、颈椎失稳、关节囊出现肿胀、颈椎内外的平衡性不稳以及其他软组织也会有炎性反应,这都是病人出现眩晕感的重要因素。关节囊出现炎性肿胀和颈肩肌肉发生紧张疼痛等,颈肩的活动功能都会受到一定限制,多是因为患椎移位,颈椎内外失去了平衡力引起的,所以要用手及时将其复位,纠正颈椎正常的解剖关系,病症得以缓解改善。
7、功能治疗:该方法是在手法将患椎纠正治疗旋转移位后,再对颈部进行积极有效的功能锻炼,这样可及时调整颈椎和其周围组织的关系,及时缓解血管神经发生的病理变化和刺激,改善患病处的血液循环情况和新陈代谢,松弛肌肉痉挛的状态,减缓疼痛,增加肌力和稳定颈椎,促进患处的血液循环,使神经血管恢复正常,慢慢恢复颈部的功能与灵活度。
8、理疗:理疗可明显改善病人的血液循环情况,进而使肌肉得到放松,改善经肌肉痉挛的情况。理疗方法主要有高频的微波和超短波方法,低中频的电疗、磁疗和超声波等。
9、牵引疗法:脊髓型颈椎病当脊髓有明显压迫感或是出现明显的颈椎节段性不稳定性的病人不适宜选择牵引疗法。在做牵引疗法时一定注意牵引的体位和、重量和持续时间,多是选择6kg-7kg,开始要使用较小的重量,以病人感觉适应为主。每次牵引时间大概为20分钟到半个小时,牵引的频率和疗程可定位每天做一次或两次,10天到20天为一个疗程,可连续做几个疗程直达病人的病症基本得到消除为止。
10、药物疗法:症状比较严重的时候可选用药物进行辅助治疗快速消除疼痛等。常用的药物有①解痉镇痛药:费甾体类的消炎镇痛药有布洛芬缓释片,每天吃一次或两次,每次0.3g,还有解热止痛和抗风湿作用的药物,复方氯唑沙宗片,每天吃两次或三次,每次吃两片。②神经营养药,有维生素B1,每天吃两次或三次,每次吃10毫克。甲钴胺片每天吃两次或三次,每次吃0.5毫克。③血管扩张药,地巴唑每天吃两次或三次,每次吃10毫克。④中药常用的有颈痛灵合计等。中药治疗颈椎病重点是温补肝肾和养血益精,除风散湿活血通络为辅助治疗,多使用内服中药,辨证治疗。
颈椎病是近些年来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电子产品盛行的时代,大家总是低头玩手机玩平板,更是增加了颈椎病患病人数,所以,日常生活中要多注意,不要一个姿势太久,多让颈椎活动,每天都坚持做全身运动,可有效预防颈椎病的发生。
作者简介;肖杰(1984.4-)男,汉族 本科学历 主要研究方向 中医针 康复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