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科虽然具有高度抽象性、理论性的特点,但是大多数物理概念、规律都是由物理学家从生活中探索而来,具有生活性、概括性的特点。作为物理教学的实施者,物理教师应当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中融入更多的生活元素,凸显物理学科的生活性,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生活化物理教学模式的原则
(一)生活化原则
生活化原则在生活化物理教学模式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它主张将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以便学生能够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与原理。这一原则的实践意义在于,它打破了传统物理教学中偏重于抽象理论和公式学习的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更加亲近和真实。以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物理概念和原理,能够让学生感到物理并非遥不可及的抽象理论,而是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例如:当学习压强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解释自行车轮胎的充气与放气来具体化这一概念。当轮胎充气时,轮胎内的空气压力增大,对地面的压强也相应增大,这就是压强的原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压强的概念,而不是简单记忆公式。
(二)目标性原则
在实施生活化物理教学时,教师还需要注重教学评价和反馈。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及时评价和反馈,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物理概念和原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能够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根据评价结果,教师可以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目标性原则是生活化物理教学模式中的重要原则之一。通过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并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来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提高他们的物理成绩和科学素养。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教学评价和反馈,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实现生活化物理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三)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即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为教学的主体,而非简单的知识接收者。这并不是说教师的作用被忽视,相反,教师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他们需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开启自主学习的模式。在生活化物理教学模式中,这一原则体现得尤为明显。物理知识本身具有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着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思考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二、生活化教学方法在高中物理中的应用策略
(一)演示生活实验,调动内驱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可以从学生身边出发,给学生演示一些与他们联系紧密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关注的,如解释冰箱的原理、如何提高物体的稳定性等。通过这些问题的演示和讲解,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一些生活化的实验和活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例如: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物理器材或模型,如小电灯、简易滑翔机等,并通过实验和观察来了解物理规律和原理。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物理知识,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以人教版新教材物理必修第一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为例,教师可以准备一个简单的实验道具,例如一个小球和一个斜面。将小球放在斜面上,然后慢慢倾斜斜面,让学生观察小球的运动情况。当斜面倾斜角度较小,小球的运动可以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而当斜面倾斜角度较大,小球的运动可以看作是匀加速直线运动。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将小球放在不同的斜面上,观察它的运动情况。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实验感受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以及加速度对速度的影响。最后,教师通过讲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和原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物理现象。通过对比不同情况下小球的加速度和速度变化,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物理现象,还可以通过自主探究和教师的讲解深入理解物理原理。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出示生活课题,主题探究
通过出示生活课题,让学生进行主题探究,可以增加学生对物理知识的亲近感和好奇心。在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或问题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并探究其中的物理原理。例如:在学习力学知识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在跑步时,我们的脚向后蹬地时能向前跑?”或者在学习热学知识时,提问:“为什么冬天我们在室内烤火时,窗户上的玻璃会变模糊?”这些问题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关注。通过主题探究的方式,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问题并寻找答案。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以人教版新教材物理必修第一册《重力与弹力》内容为例,在引入“重力与弹力”这一主题时,笔者首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你从高一点的地方跳下来时,会有一种脚底下的地面‘弹’起来的感觉?”这个问题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开始积极思考,踊跃参与到课堂讨论中。笔者趁机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种‘弹’起来的感觉是怎么产生的呢?是什么力量让地面产生了这种弹性的反应呢?”学生们开始积极探究这个问题,通过对重力与弹力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他们逐渐明白了,当人从高处跳下来时,由于重力的作用,地面会受到一个向下的压力,而地面也会因此产生一种向上的弹力,这就是我们脚下的地面会“弹”起来的原因。接下来,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了重力与弹力的相关公式,如弹性系数k、重力加速度g等,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两个概念。通过这些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学生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重力与弹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种以生活为主题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还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了“重力与弹力”这一主题。同时,这种轻松的氛围也让学生们更加放松,更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和思考。
(三)选取生活素材,调整补充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素材,对教材进行有益的补充和调整,使教材内容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万有引力定律的讲解为例,这一主题涉及的内容较为抽象,学生们可能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可以引入太空探索的相关内容,如行星的运动、卫星的运行等,这些素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概念和应用。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还能将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除了太空探索,教师还可以引入其他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素材,如运动场上的投掷、电梯的运行等,这些都可以用来解释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以人教版新教材物理必修第三册《电路中的能量转化》内容为例,教师选取与学生生活十分贴近的生活素材进行教学,对物理教材进行调整补充。在讲“电功率”的相关知识时,由于学生没有接触过电功率的概念,教师联系学生生活中常见用电器的功率标注,如电风扇、电冰箱、空调等,通过这些生活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电功率是表示用电器消耗电能快慢的物理量,之后理解电功率与电压、电流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会到极限思想与数学知识在物理运动中的运用。此外,教师还可引入一些生活素材让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课堂。例如:在讲“焦耳定律”时,教师让学生回忆自己家中用电器的发热情况,并思考这是不是电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在讲“电容器的充放电”时,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并让学生思考这是不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通过这些生活素材的引入,学生可以更加积极地思考和参与课堂,让整个学习过程充满趣味。
(四)解决生活问题,学以致用
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物理知识是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问题的重要工具之一。如果学生只是学习而不进行练习,就不知道知识的真实用途,从而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都会抓不住重点,只会纸上谈兵,不会实际操作。因此,课后练习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课后练习,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锻炼自己利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课后练习也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课后练习,教师应该尽量为学生创造练习的机会。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他们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来解决。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物理实验活动,让学生有机会进行实际操作,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总而言之,高中物理知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实现高中物理教学的生活化,可以大幅度降低物理课堂的枯燥性,增强物理教学的生动性。为此,高中物理教师可以在重难点知识、课堂导入、实验、作业等教学环节中融入生活化元素,改革物理教学手段、方式,推动高中物理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顾海峰.高中物理联系生活的教学方法探讨[J].家教世界,2013(11X):1.
[2]华丽娟.关于生活中物理现象与新课程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探讨[J].考试周刊,2013(22):2.
[3]赖鸿劲.利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优化高中物理教学的探讨[J].广西教育,2019(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