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教育
赵顺忠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赵顺忠 ,. 浅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教育[J]. 历史教学研究,2023.2. DOI:10.12721/ccn.2023.157814.
摘要:
家国情怀是初中历史这一门课程的核心素养之一,旨在有效提升学生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责任感、归属感与使命感。在新课程改革与新时代的双重背景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越发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尤其对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这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与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 初中历史;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DOI:10.12721/ccn.2023.157814
基金资助: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其中,唯物史观是核心理论,时空观念是核心思维,史料实证是核心方法,历史解释是核心能力,家国情怀是核心价值。家国情怀是指学生在历史知识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应该始终具有的一种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比如,要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待国情,在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毫不夸张地说,任何历史阐释中均会蕴含着一定的人文情怀与价值判断,家国情怀的培养必须始终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一、在课堂教学中始终贯穿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

家国情怀的培养有着长期性与复杂性的特点,教师必须始终把握好课堂教学与家国情怀培养之间的关系,努力让家国情怀的培养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始终。为了确保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能高质量地贯穿于课堂教学,教师要对家国情怀的培养要求和贯穿策略有系统的理解。家国情怀的培养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树立对国家认同的情感,确保其所树立的国家观是正确的,不断增强其对祖国的认同感,使其积极了解中外历史的多样性与特殊性,即国家观。第二阶段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使学生对中华民族有坚定的认同感,在此基础上形成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即民族观。第三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更多的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而参与到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并且在此过程中还需要尊重世界各国文化,即文化观。第四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不断塑造完美的人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可以始终认同,强化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即价值观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确保对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的质量,教师一方面要立足于教材内容,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怀知识,另一方面要从教学方法创新的角度着手,多使用问题教学法和实践活动的方式。比如,在“民族大团结”“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的交往”三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要紧紧围绕“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这一知识点,将这一知识点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切实帮助学生树立国家观与民族观。同时教师可以将时事新闻引入课堂教学中,可以将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 11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视频形式直观展示在学生的眼前。相信在这样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爱国情怀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且会在心中牢牢树立“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坚定信念。

二、通过凸显主题教学来彰显家国情怀教育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主题始终都是教师要高度重视的内容。教师应将历史主题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确保后续的课堂教学均可以围绕历史主题来开展。可以说,主题教学的开展不但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执教能力和思想高度,而且可以有效彰显出家国情怀教育的深度。因此,教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要非常重视主题教学,努力促进知识整合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紧紧围绕着主题做好教学内容的整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知识点的整合,可以应用主题式单元教学模式,带领学生紧紧围绕一个单元的主题来学习。比如,教师可以紧紧围绕着“抗日战争”这一主题来进行,既要去整合教材中的知识点,也要帮助学生收集一些课外的知识点,如可以收集一些有关抗日战争的影视剧作品集锦,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说一说自己所知晓的抗日战争知识,让学生通过说一说和写一写的活动来进一步增强爱国情怀。相信开展这样的主题式单元教学,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和培养家国情怀均有重要作用。

二是将主题教学与典型案例结合起来。家国情怀

的知识在初中历史每一章节中均有所体现,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时可以利用的典型案例是非常多的。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一节时,教师可以将这一节知识与本单元知识结合起来,确定教学主题,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的背景、历程与意义。然后,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相关视频或图片,也可以向学生讲解一些小故事,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所展现出的精神品质和爱国情怀,进而感染学生,有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在中外历史对比中强化家国情怀

历史不是独立存在的,在同一时间各国之间的历史有着一定的联系,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我们国家的历史与外国历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具体来说,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向学生引入国外的历史知识,让学生了解同一时期国外正在发生着什么事情,正在经历什么样的变化,在此过程中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使其逐步养成世界眼光。另外,在引导学生学习中外历史知识时,教师要让学生用广阔的胸怀去看待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尊重每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最终在内心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的大格局 。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明治维新”这一节知识点时,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解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关知识,还要将同时期的日本与中国进行对比,让学生感知这一时期中日两国的历史。通过对比中日两国这一时期的历史,学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只有不断去改革才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可以说,这样的对比式教学方法可以让家国情怀知识渗透得更加深入,学生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这种方式非常值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以推广应用。

四、通过解读历史名人来升华家国情怀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家国情怀一直以来都是教学主旋律,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和丰沛情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发向前。可以说,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至今所沉淀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共识,深深刻印在国人心中。从古至今,中华民族涌现出的历史名人不胜枚举,他们均有一个最普遍且又最令人尊敬的品质,即“家国情怀”。初中历史课本中选取了较多的历史名人和事迹,这为教师开展家国情怀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比如,屈原有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情怀,霍去病有着“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情怀,文天祥有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情怀。到了近代,中华民族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涌现出的爱国者不计其数,谱写了一卷卷感人奋发的爱国诗篇。谭嗣同不惜己命,愿用自己的鲜血来唤醒国人觉醒,孙中山先生不顾个人安危,四处奔波,始终抱有爱国情怀。这些历史名人均是我们应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时,可以多向学生展示名人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总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将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并努力将家国情怀的培养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始终。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时,教师需要紧紧立足于教材内容,并与当代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的要求结合起来,探索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最佳策略,助力学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陆秋虹.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应用分析[J].教育研究,2020,3(09):33-34.

[2] 库勒孜拉·索尔坦.关于新时代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措施的探索[J].教育研究,2020,3(10):226-227.

[3] 沈娟.浅析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文理导航,2020,394(12):56-57.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