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从初高中的历史课本来看,初中的历史课本以简单、具体和史实性的知识为主,侧重于描写人物、事件和过程;而高中历史教科书以较复杂、抽象、史论性的知识为主,侧重于观点性的,结构性的,制度性的知识。初、高中两个阶段的教学视角存在的差异,对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从单一的知识点和课时向大单元的设计转变[1]。那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大单元教学应该怎样有效开展呢?
一 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的设计特点
(一)结构的整体性
大单元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整体性,这一特征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再到教学方式都有具体的体现。首先,大单元的教学目标是整体的,教师要将课程标准以及学生情况相结合,在对单元内容和核心要点有较高把握的前提下,将课时教学目标与单元教学目标相融合[2]。其次,大单元的教学内容是整体的。在决定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时,老师应该从整体角度出发,去探究挖掘各个单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根据学科特征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重新组合并设计教材内容,从而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设计的层次性
在大单元教学模式中,老师除了要注重整体和全局的设计之外,还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出具有层次的单元目标,使单元内容递进式地呈现。首先由于学生所处的生活和教育环境的差异,导致其学习需求各有不同,因此大单元教学目标的设置应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才能够更好地兼顾不同的学习需求[3]。其次,在设置课堂问题的时候,也可以体现出单元内容的层次性,根据问题的难度进行划分,从浅到深,层层递进,从而改变单一的、直线的教学方式,建立起立体课堂,并强化历史知识间纵向及横向间的关系。
二 大单元教学理念下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一)注重教学的整合性
初中生刚接触历史时,由于所面临的知识是零碎的,因此经常会出现“手足无措”的情况。针对以上问题,初中历史老师应该对历史资料进行梳理,将课内外历史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对历史事件有全面的认识,从而提高初中历史大单元的教学水平[5]。比如在《隋唐时期》的学习中,老师应将课内外相连接的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将历史完整地展现给学生,并引导他们从“时空观”“历史解释以及证据”的角度去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在实施过程中,老师应对单元内容进行整体分析,本单元中唐朝相关的知识是学习的“重头戏”,将主要精力放在唐朝知识的讲授上。为了让这部分内容更加完整,老师可以引入课外资源,按照时间顺序构建“开元唐朝”“盛世唐朝”“晚期唐朝”三个板块,从而呈现出唐朝历史的全貌。
(二)注重历史线索的贯穿
历史事件发展的脉络是整合大单元内容的关键,只有抓住主干知识,才能构建出完整且具有内在逻辑性的知识体系。教师在梳理单元主干知识时,要紧扣课程标准及核心素养培养要求,以凸显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大逻辑”。以《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为例,教材中的知识点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编排,教师在整合内容时,如果随意打乱顺序,则容易使学生产生时间或空间上的混乱,不利于知识框架形成。教师可以按照单元内容有序编排,只需突出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及内在联系即可。例如:通过分析可以认识到本单元的主干知识是“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通过教材对内容的整理,可以了解李世民、武则天和唐玄宗在位期间的治国策略和基本史实,并抓住“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这一主线,结合主干知识和收集到的线索,重新构建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深入理解唐朝国力强盛所带来的影响。
(三)注重教学手段的多元化
对大单元的学习过程进行优化,教师不仅仅是要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还应该树立起对核心素养进行培养的新理念,在教学中真正地以学生为中心,将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与此同时,老师还应该主动转变课堂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好指导者、引导者的角色,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提升其历史核心素养[6]。此外,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还应采取多种教学形式,以克服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当前较为流行的创新的教学模式,它与素质教育中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相一致,通过合理应用可以让学生在相互交流、相互帮助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了解,推动他们的全面发展。所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及教学需求,在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运用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注重授课模式的有序性
历史事件的发生遵循一定的因果联系。在初中历的内容的编排过程中,教师发现有些内容并不具有相应联系性,这也导致初中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事倍功半”的状况。对此,教师在深入研究历史知识的基础上,需要将打乱顺序重新进行整合,真正构建有序性的初中历史大单元授课模式,让初中生的历史学习更具有逻辑性,提升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的有效性。以《列宁与十月革命》这部分内容为例,教师在整理此部分知识时可以遵循“因果联系”思维,展示时空思维观念下十月革命发生前后世界历史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表现。 第一课时,介绍十月革命时期的历史背景,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一方面展示十月革命发生前俄国经济、社会以及相应思想因素的融入等内容;另一方面展示世界的发展状况,比如法国发生的巴黎公社等相关运动,让初中生从“因”的角度理解十月革面发展的立体式背景。 第二课时,介绍十月革命发生的整个过程。在战事爆发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重点强调十月革命采取的各种措施,并让初中生对比巴黎公社中的各项措施,使他们真正具有全局性和对比性的历史学习思维。第三课时,介绍十月革命的影响,从十月革命对俄国以及世界的影响,延伸相应的历史知识,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等,让初中生真正从“因”“果”两个角度学习本单元知识的同时,思维更具有时空性。
参考文献】
[1]高珍霞. “双减”背景下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的尝试——以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走向近代》为例[C]//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对接京津——新的时代 基础教育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2:558-561.
[2]吴木义.基于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的时空观念培养学生路径初探[J].安徽教育科研,2022,15(33):62-64.
[3]陈圆玉.大单元视域下初中历史新授课教学研究——以《宋代经济发展》为例[J].课程教学研究,2022,11(08):42-46.
[4]王松光.大单元教学中初中历史学习任务结构化设计研究[J].名师在线,2022,30(21):31-33.
[5]陆翔.大单元整体学习下初中历史单元教学策略探讨——以古代亚非欧文明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2022,27(05):52-54.
[6]吴小玲,朱启凡.大单元视域下的深度学习教学实践探讨——以《秦汉时期》单元教学为例[J].成才,2022,18(01):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