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能力的培养一直都是老师教学的一大重点,在这个知识更迭速度飞快的社会之中,我们需要掌握核心竞争力———思维能力,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以不变应万变,在这个社会上立足,那么,对于高中物理教学来说,物理思维就是物理教学的灵魂,教师们必须重视对学生们的物理思维的培养,从物理本身的现象和逻辑出发,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才能做到让学生们学习物理学得轻松,成绩优异。
一、高中生物理做题能力较差的原因
观察高中生的物理做题情况,普遍存在做题能力较差的问题。这主要因为以下三点原因:①教师在解题教学中,只注重解题的过程,未对学生分析规范解题的重要性。因此,虽然学生们掌握了教师的解题思路,但在实际应用时,不能规范、准确的在解题过程中表达出来,这导致学生的解题出现了扣分项。②学生的物理基础不够扎实,相比于初中阶段,高中时期的物理课程明显难度更高,有些学生由于初中接触物理的时间较晚,没有打下良好的基本功。到了高中阶段,这一学习薄弱点就会不断放大,成为学生学习的短板。随着物理课程的不断推进,需要学生掌握的物理知识点不断增多。学生面临的习题难度也在与日俱增,基础不出色的学生很难跟上教学进度,导致学生在面对物理难题时,常常产生无从下手的感觉。③教材中的例题省略了解析步骤。物理教材是高中生掌握知识的主要学习途径,学生在独立解答物理题之前,需要通过教材中的例题,来学习相应的解题技巧。而教材中的解题过程过于简略,会导致学生学的一知半解,对解题方法掌握的似是而非。一旦物理题型发生变化,学生就会束手无策,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二、解决高中生物理解题思维障碍问题的应用策略
(一)鼓励教师积极反思,选择科学、适宜的教学措施
在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的渗透下,大部分学生都变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从而导致其主体地位并未彰显出来,这必然会使学生的思维过于僵硬,缺乏变通意识及能力。由此来看,在物理问题解答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非常重要,不但能够帮助学生顺利解题,而且能够提高学习质量。对此,教师必须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实践,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迪、引导。当然,在此期间,教师也要持续性地增强自己的教学素质,优化思维能力,向学生介绍多种思维解题方法,以便于学生更有针对性地模仿与训练。不过,在此期间,一些物理教师的教学模式相对古板,如果学生完全照搬照用,不利于增强学生的思维应用能力,从而导致学生陷入思维僵化的状态中,而且对教师的教学效率提升带来不利影响。所以,广大教师必须要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及完善教学方式,通过不同的思维启迪方法对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训练与指导,由此大大增强学生的思维活跃性与敏捷性。
(二)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培训,逐步增强创新性教学方法的应用效果
对教师的思维能力、创新素质进行培训与指导,不但能够大大增强教师的教学质量,促使教学模式持续优化与完善,而且还能够增强广大教师思维的活跃性与灵活性,让教师在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的过程中,能够达到因地制宜的目的,确保学生在解题期间思维更加敏锐,寻找到不同的解题思路与方法,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做铺垫。
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匀减速运动”等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如果教师通过正向思维引导的方法对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启发,通常会导致解题步骤过于烦琐,甚至会出现无法求解的情况。但是如果选择逆向思维进行训练,则能够获得不错的解题效果。例如:一个物体在做直线运动,在此期间保持“匀减速”的运动状态,那么在最后三段持续性运动的过程中,如果运动时间是一样的,那么其位移之比是多少呢?在解答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发现一些学生是根据匀减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套用相关公式进行计算,但是最后出现了无法求解的情况。如果换一种思路,通过逆向思维的方法进行求解,一开始的速度是0,那么在进行匀速直线运动的过程中,其三个持续相同的时间段中的位移比是1:3:5;此时在求解的过程中,就能够迅速找到答案了。所以,培养教师的思维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间接性地提高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促使学生能够摆脱思维困境,让自己能够游刃有余地解决问题,真正打破思维局限性的尴尬现状。
(三)帮助学生加强思想创新,摆脱经验主义与思维惯性等造成的限制
在解决一些物理问题的过程中,经验主义、思维惯性等是两个非常重要的阻挠要素,也是引起学生出现思维固化的一个根本表现,这对于学生全面理解相关物理知识是非常不利的,而且会对教师的日常教学造成一定的阻力与限制。通常而言,重复性地讲解一道题目一般无法真正帮助学生摆脱僵化的思维局限,也就是说依旧不能顺利解题,这也是学生缺乏思维拓展能力、发散能力的一个固有表现。
比如,一辆列车的总质量是M,在水平直线上匀速行驶,另一个总质量是m的末节拖车在中途突然脱节。当司机发现的时候,列车已经行驶了一段路程。随后,他马上关闭气门,撤离牵引力(阻力和车质量存在正比例关系)。那么在列车的牵引力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计算两部分完全静止后的距离S变化。在解题的过程中,一些学生会通过引用“牛顿第二定律”与“运动学计算式”等进行解题,不过其计算过程非常复杂、烦琐,但是如果能够换一种解题思路,站在“功、能”等角度进行解题,那么解题过程会精简很多。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那么两部分的距离s=0,但是,牵引力在路程I对车头做功,就好比是车头比末节3拖车通过距离s而克服阻力做功。那么列车在这一段是进行匀速运动,对此,F牵引力=KMg,W=KMgl=(M-m)gs,那么s=?按照这个思路进行求解,能够很快找到答案。整体来看,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是非常清晰的,但是如果思维过于复杂,在解题的过程中思维过于发散,则会使解题思路变得过于烦琐,原本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对此,这种情况下需要收敛思维,就能够按照简单的思维流程进行解题。所以,对于不一样的物理题目来说,其对应的思维是不一样的,对此最终的解题思路也完全不同,由此能够最大化地彰显思维的多样性,确保解题思路得到拓展,避免学生的思维过于僵化,由此能够真正地解决思维障碍等方面的问题。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上述解题思维的讲解,我们不难发现,物理问题的解决需要各种思维的运用,学生们需要培养物理思维,提高他们的解题速度,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在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始终保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及教育原则,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充足的自由进行独立自主探索与思考,构建有效科学的思维培养反馈机制与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国军.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J].理科考试研究,2016,23(003):59.
[2]黄水凤.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解题思维能力的培养[J].山东教育,2015(7):77-78.
[3]杜岸政.高中物理解题思维策略探索及应用现状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4]闫来贵.例谈高中物理习题课教学中的“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策略[J].高考,20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