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书写、计算和阅读等方式,不断提高小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未来在社会层面的竞争力。教师应该通过课题的科学设计、教学资源的灵活运用,开展深度的学习活动,以此来构建完善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提高对知识、技术的应用能力。
一、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及项目式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目前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特别是广大的乡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大体呈现出课程总量少,授课间隔时间长,学生知识技能掌握不到位,对传统教学方式缺乏足够兴趣等状况。客观条件不足导致教学目标的完成指数低下,直接阻碍了信息教学有效开展。信息技术是新兴学科,其内容大多为枯燥的专业理论知识,需要适时加入实际应用操作才能让课堂生动有趣。小学生在这个阶段理论基础差,实操能力弱,上课学习时大多以模仿练习为主,学习效果很不理想。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满足当前教学需求,课时少和间隔长所体现出来的问题,需要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改善。项目式教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二)项目式学习存在的问题
项目式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目前还属于探索阶段,两者间从形式到内涵,彼此间融合程度远远不够,存在不少问题需要逐步解决。应用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老师讲授信息技术知识体系的时候,弱化或是忽略了各个知识节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受各种条件影响限制,信息技术教学呈现点滴状,单节课时短,间隔时间长,不能形成良好的整体连贯学习。老师在知识的拓展方面,要么意识弱没想法,要么有想法没机会实践,指导学生进行相关活动的机会也不多,这些都对项目式学习的有效开展造成一定的阻碍。其二,目前所用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内容偏理论性,难度偏浅显性,以此为蓝本实际操作起来,相对粗糙而缺乏整体性,想把所学的知识整合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其三,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想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审核评价,更多只能通过检验其作品的制作过程和呈现结果来进行。这样的方式对阶段性知识掌握与运用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这对原本就基础不够扎实的许多同学来说,造成了一个巨大的学习障碍,这会导致信息技术教学很难取得突破性的改革成效。
二、项目式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策略
(一)基于生活情境,设置课题
生活情境指的是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以小学生的生活为基本素材,为学生创设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在增强学生体验感知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发现身边的信息技术。在生活情境营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遵循生本理念的原则,尤其是在项目式学习中,教师应该尽可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看似抽象的信息技术知识与生活紧密衔接在一起,以此来推动小学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活动的高效开展。2017年9月,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也对综合实践类活动项目主题的选择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要求,指出教师应该依托于真实的情境去设置相应的主题,调动每个小学生参与项目式学习的积极性与能动性。课题的选择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项目式学习的蓝图,需以开放性、生成性、可操作性为方向,保障课题能够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
(二)创建项目小组,奠定合作基础
项目小组的创建是实施项目式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分组科学合理,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这两大教学目标才有实现的保障。当然,小组合作学习也曾出现在传统教学中,但人员搭配往往过于随意。或以学生性别作为划分依据,或凭学生座位所在的位置划分团队……这样随意划分的结果就是人员参差不齐,效果不尽如人意,影响了整个教学改革的推进。创建项目小组,首先要对学生的学科素养进行考核考察,对成员的学习能力、领导能力、知识掌握应用能力以及个性特征等因素进行归纳分类,按照递进层次划分,并形成数据记录下来。以组间同质的原则划分小组,以同组异质的原则分配人员,以确保在公正平等的基础上创建项目学习小组。项目学习中,老师从主题出发提出相关问题及互动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调查,寻找并论证答案,让学生充分感受实践的乐趣。创设问题要融入学生学情和个性因素,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以信息采集为例,可从以下问题入手:1.采集方法有哪些?2.注意事项有几点?3.哪种采集方法更优秀?4.重点信息是什么?5.相关资料如何整理?学生在这样的问题指导下,对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能力提高更加快捷。
(三)指导深度学习,制定方案
深度学习指的是在基础性、理解性学习的同时,引导学生开展批判学习等活动,主动去继承学习新的思想,不断对现有的认知结构加以突破完善。深度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对众多思想、知识点进行串联,将现有的知识迁移融入到新的情境之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信息技术的新课标中对学生深度学习活动的开展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关注学生批判思维、科学精神、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项目式学习活动中,需打破固有思维,多开展深度学习的活动。为了推动深度学习活动的开展,教师以具体主题内容、教学问题为引,让学生沟通讨论,合作学习,共同制定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在后续的实践活动中进行论证与完善,实现批判式的理解与运用。
(四)建立反馈机制,促进全面发展
项目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对知识的认知水平,对技能的掌握程度,都可以通过反馈机制来跟踪评测。反馈机制的合理建立,可以帮助老师从各个方面了解学生的实时情况,并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改进教学方针策略。所以,为了优化完善项目学习使其更具有效性,为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全方位多维度的培养,老师可以根据小学信息技术知识架构和小学生身心特点建立跟踪反馈机制。跟踪内容包括项目组团队状况,学生个人的实时表现。记录跟踪数据,并阶段性地做出评测,从各个角度去考量学生在项目学习中的解读运用水平,以及学习态度转变的指数曲线。通过跟踪反馈与解析评测,老师、学习小组以及学生自身,都可以认识到各个层面在学习中存在的优缺点,了解到问题存在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有效途径。比如,以一个学期为反馈周期,对各项目小组的学习成果、组合形式、成员进步程度、问题改进状况等,进行全面客观的考察、记录、分析、评价和改进。建立健全的跟踪反馈机制,对教学的正常开展和学生的全面成长都有促进作用。
总结:综上所述,项目式学习活动有利于颠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自主性与能动性,对信息技术相关知识进行探究学习。通过项目式学习,学生既能学习基础的信息技术知识,初步掌握基本的数字化技能,还能在多元思维、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项目教学的实施,有助于教学改革的推行与深化。
参考文献:
[1]郑向.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3(08):83.DOI:10.16586/j.cnki.41-1033/g4.2023.08.064.
[2]于程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变革[J].第二课堂(D),2023(07):5.
[3]吴洁怡.基于项目式学习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J].小学生(下旬刊),2023(07):82-84.
[4]吴信花.基于项目式学习模式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3(20):16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