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3D打印的“云龙舞动”的机械创新设计教学研究
刘云志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刘云志,. 基于3D打印的“云龙舞动”的机械创新设计教学研究[J]. 中国机械研究,2022.8. DOI:10.12721/ccn.2022.157074.
摘要:
针对机械创新设计的课程,提出了基于3D打印的“云龙舞动”的机械创新设计教学方法。该方法将中国传统元素-“龙”融入到机械创新的设计中,并通过组合凸轮运动机构展现云龙飞舞的效果。
关键词: 云龙舞动凸轮机构组合机构机械创新
DOI:10.12721/ccn.2022.157074
基金资助:

1. 引言

中国舞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通常是由一群舞龙人手持龙头、龙躯、龙尾上下翻飞,展现龙穿云落江,上下飞腾的场景。根据这一情景,启发了“云龙舞动”的机械创新设计。

2. 设计过程

“云龙舞动”的设计可以通过龙头和龙身体的上下扭动,展示龙的飞舞。还可以将龙的飞舞设计成一个连续的循环的动作,在此采用一组凸轮机构带动滑杆移动,将滑杆与龙头、龙身及龙尾分别固定。为展现上下飞舞的效果,要求每根滑杆所在位置都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因此,每个凸轮要有独立的运动轨迹,可以根据龙飞舞的情景设计一个龙身扭动的运动轨迹。

大致来说,“云龙舞动”的设计主要包含“龙”的造型设计和组合凸轮运动机构设计。

2.1造型设计

“云龙舞动”的造型设计主要是“龙”的造型设计,其中龙头的设计较为复杂。可以将龙分成三大部分:龙头、龙身、龙尾。龙头可以采用2D结合3D的建模方法,龙身采用立体曲面造型设计,龙尾巴进行简化设计。其中龙头龙尾的造型设计如图1、2所示。

1.png

图1龙头的造型图                                                        图2龙尾的造型图                   图3偏心轮图

2.2运动机构设计

“云龙舞动”可通过一组凸轮运动机构展现龙上下飞舞的情景。由凸轮带动滑杆,而滑杆与龙身固定连接。则当凸轮转动时,就会带动滑杆及龙身上下移动。当一组滑杆带动龙身移动时,就会产生龙飞舞的效果。

考虑龙的身躯太长,在此可以进行简化长度,并将龙的身躯一共分成8个部分,分别由8个凸轮及8个滑杆带动。因为龙在飞舞时,身体是扭动的,所以要将8个凸轮分别设计不同的轨迹。在此为简便起见,用偏心轮代替平面凸轮。8个偏心轮可以先设计一个基本偏心轮,旋转中心安装D型轴,再将基本偏心轮,按360°/8=45°的角度进行偏转,一共偏转8次,就可以得到8个偏心轮,如图4所示。偏心轮的偏心距可以根据龙舞动的振幅进行设定,偏心轮尺寸如图3所示。

2.png

图4组合偏心轮             图5运动轨迹展开图

将8个偏心轮形成的运动轨迹展开,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龙身体扭动的状态,如图5所示,波浪线就是龙身的扭动曲线。

2.3 其它辅助零件的设计

除了主体运动机构,还需要设计其它辅助件。在此设计一个带盖的盒子,一是用来安装轴和凸轮,二是可以在盖子上设计滑杆的滑槽。另加摇动手柄带动D型轴转动,当然也可以接减速电机,加开关等进行电控。

2.4 零件的装配及运动仿真

当设计完成后,将零件进行装配,装配图如图6所示。将其3D装配图进行运动仿真,经仿真校核,该机构运动无干涉,方案可行。仿真结果如图7所示。

3.png

图6云龙舞动组合机构装配图                                          图7装配运动仿真图

3. 3D打印

将设计的零件由三维软件转换成stl文件,导入到Cura软件中,进行3D打印。先导入stl模型进行排版,排版图如图8所示。排版后设置打印参数,根据零件的大小,可设置层厚为0.2~0.3,填充率为50%~100%,设置完成后进行切片,然后输出打印。3D打印完成后,进行零件组装,组装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最后组装的成品如图9所示。

4.png

图8  3D打印排版图(部分零件)                          图9  云龙舞动3D打印成品图

4. 结语

“云龙舞动”的设计取材于中国舞龙,是将中国 “龙”的元素融入到机械创新设计中,先设计龙的造型,再通过组合凸轮机构展示了龙舞动的运动效果。

组合凸轮机构的拓展性比较强,如果将龙的造型改为其他的造型,比如:狮子、蝴蝶、文字、钢琴等,都可以设计出比较有趣的创新作品。

[参考文献]

[1] 刘静 宋晓华. 机械创新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

[2] 王晖.机械产品创新设计与3D打印[M].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

[3] 吴姚莎 陈慧挺. 3D打印材料及典型案例分析[M].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