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特别是智慧课堂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们不仅起到呈现教学内容的辅助作用,还是与教学相融合并进而优化语文学科的一种教学方式。所以,我们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课堂教学流程,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的语文学习,真正意义上实现信息技术下的因材施教。
一、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影响
首先,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课堂上的应用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增强初中语文知识的统一性和复杂性,以及课堂学习时间的有限性,这往往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感到疲惫,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初中语文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资源开展语文教学,积极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习技能。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师生可以从教材的角度进行合作学习,为了让学生有勇气理解作者应该表达的情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创造更加生动的学习场景。
二、初中语文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的策略
(一)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注重运用实效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仅是为展示并不复杂的板书,他们急于进行信息技术演示,忽略教学目标,只是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殊不知忽略教学目标的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容易导致学生的思维过程被掩盖,师生之间的思维交流被阻隔。所以,在上课前,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有选择地应用信息技术,在保留语文课堂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让信息技术手段起到很好的服务作用。
例如,在教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的时候,因为这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首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初次接触,特别是其中的关于网络经历需要加以引导,所以笔者将教学目标确定为:(1)学会利用图书馆或互联网收集资料,联系自己的实际经历,梳理出网络交友的利弊。(2)与同学共同策划并组织实施小型的班级活动,并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了解口头和书面邀请他人参与活动时的礼貌用语;能够态度大方、声音清晰、抓住自己的突出之处介绍自己,让同学愿意与你交朋友。当这些教学目标确定之后,就可以设计教学的具体流程,让学生分小组开展相关的活动,他们既可以对互联网交朋友的利弊进行讨论,也可以合作收集学习资料,掌握一些常见的资料收集方法。由此可见,只有对照教材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我们在指导学生合理运用互联网的时候才可能做到有的放矢,进而提高信息技术运用的效率。
(二)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情境
随着核心素养的落地,在课堂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越来越重要。互联网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其中的部分图片、视频能够刺激学生的知觉和经验,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笔者在教学语文《变色龙》时,考虑到学生对变色龙只有“会变颜色”这种浅显的认识,特意收集五张变色龙随环境改变颜色的图片。在导入的时候,学生完全被这些精彩的图片吸引,笔者顺势提出问题:“这些变色龙根据什么改变自身的颜色?”学生齐声回答:“周边的环境。”“那么,如果有这样的人,他们面对不同的人展现出不同的嘴脸,他们是不是也可以被称为……”如此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就比较容易明白这篇小说的讽刺意义。如果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没有教学情境作为引导,则很难理解文字里的深层含义。
(三)运用信息技术,构建教学平台
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体现,初中教师利用网络强化语文教学平台,丰富初中教学内容。优化初中语文知识体系,加深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化学写作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初中语文教师有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建立高效的语文课堂,下载视频和教材,交流相关课件、课程、教材等课外阅读及相关资料;建立全面立体的教学指导体系,使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四)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众所周知,每节课都有教学重难点,这些重难点能否很好地解决决定课堂教学是否成功。我们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节约板书时间,而且可以让教师把精力用在启发引导学生上面,能够有效化解重难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例如,在学习《中国石拱桥》时,作为初中第一篇说明文,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应该是引导学生掌握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国石拱桥”进行说明的,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体会说明文的特点。同时,笔者考虑到班级学生对石拱桥知之甚少,如果把赵州桥、卢沟桥以及其他古代、现代的典型拱桥图片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对照文本进行学习,肯定会达到比较好的效果。于是,笔者查阅大量图片,并且精挑细选,最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学生有了这些桥梁实物的感受,再与文字相结合,就能够容易理解“中国石拱桥”的优美、坚固和精巧等特点,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五)运用信息技术,加强情感体验
教学心理学原理进一步指出,在课堂教学和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心理行为的研究可能是复杂的、可变的和无条件的反映,导致身体变化。它使学生产生特定的感觉和想法,并用理性认识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促进情感的生成和发展。也就是说,情感教育,我们可以看到,情感教育来自感知和表现,它不仅是阅读对象与文本之间的互动过程,也是文本读者在日常教学中的感知和体验,初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坚持教学理念,注重基本语言素质的培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有机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深入分析作品的精髓,了解作者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语文学习最终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语文综合能力,培养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联想、操作等能力,培养他们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例如,在教学语文《苏州园林》时,如果只是凭借教师的讲解,学生可能无法体会苏州园林的优美,于是笔者利用哔哩哔哩网站为学生播放苏州园林的视频,再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对画面进行解说,这样就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体会苏州园林的特点和文章用词的准确性,最终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结语
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技术手段,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形成高中教育新的教学模式,可以大大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率。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培二.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新通信,2021(6):224-225.
[2]韩正钦.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考试周刊,2021(2):33-34.
[3]谢睿.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新课程,2021(2):119.
[4]柯生金.现代信息技术下的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J].科学咨询,2021(20):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