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在不同的课程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由于信息技术是一种十分实用的新型科学,它对课堂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传统的以作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日益受到制约,制约着学生的创造性发展,所以,把合作学习运用到小学的信息化教育中来是十分必要的。
一、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解
协作是两个或更多的人或团体在活动中进行协作,以便达成一个目标。而在课堂教学体系中,小组合作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即把课堂作为教学的基础组织,把同学分成不同的研究组进行讨论,老师们在指导下,使团体在群体中起到正面的作用,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和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改变学习主体的消极态度,进而促进主动、创造性的合作学习。它是当今世界普遍采用的一种具有创造性和有效性的教育理念。采用小组式学习法,将重点放在教授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上,通过小组合作来增进相互间的了解,以达成教育目标。
二、“小组合作”小组的建立
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运用于信息化技术的第一步是进行合理的分组,老师要根据同学的学习水平,知识基础,个人兴趣同学的友情等因素进行分类。比如,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课程的内容,指导同学按照自己的爱好,把课本的内容分成几个部分,突破原来的固定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和组合,实现多层次、多角度的沟通。比如,以学生之间的友情为依据组建一个团体。把平时就喜欢在一起玩耍的人分在一起,学生们本来就有共同的爱好,配合起来自然是事半功倍。许多教师盲目地根据自己的思想,强行地将某些同学聚集在了一块,但现实是最客观的,这种人往往会吵得不可开交,导致团队之间的配合无法达成。接下来,便是挑选小组的成员。每个团队的组长都非常关键,一开始,大部分都是由同学们自己推荐,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现出他们的责任感,而且在组员都是朋友的时候,组员们也会很乐意地帮助他。在以后的小组合作中肯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信息技术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运用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对信息技术越来越感兴趣,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学校十分重视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在当前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对小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已是一项必备的素质。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特征,是培养实践型人才和创造性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对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方法进行了分析,以期改善其缺陷,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在学生完成分组后,要对班级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进行仔细的组织。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把两个部分的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
首先,要保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根据课本中的知识点,进行特定的课堂活动,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使他们能够在活动中正确地把握所需的知识。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讲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协作精神的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的交际和交际,促进他们的发展。
(二)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媒介的形式,创造出与当前的研究主题相关、尽可能真实的事件或问题。通过师生对话、生生讨论等方式,探索的目的及存在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分析案例,描述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把学习的目的引入到视觉上。让同学们从现实的情境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并寻找探究的目的。
(三)小组合作探究实践
根据学生已经确定的探索目的,老师可以把所设计的作业以口头或文字的方式安排到各个团队中,并对有关的需求和需要考虑的问题进行了说明。此阶段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各个团队能够清楚地了解各项工作的基本需求,并协助领导团队内部的工作。老师为同学们提供相关的问题解答和资源,并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有些是老师的讲解,有些是学生自己的探索,再是向学生报告问题的方法,展示学生的创意与体验,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不断完善总结。
(四)评价交流取长补短
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会产生很多新的问题,在教室里,想要解答这些问题是不太现实的,他甚至没有仔细地考虑和处理过,那样的话,反而会适得其反。所以,在课后进行归纳和纠正是非常必要的。在课堂上,从来没有和同学们进行过课后任何的交流,即使是这样,我也会创造一个让他们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而组长们的意见也很关键,他们的观点是整个团队的共识。通过这种方式,老师可以对最实际的教学状况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从而纠正和改进,而在养成这种学习方式之后,他们与老师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从而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
(五)运用激励机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有效的激励,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小组的内在凝聚力,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小组的外在竞争能力。运用奖励制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团体荣誉感。例如,在小学进行《键盘输入》的教学时,对学生的坐姿和动作都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对于能够完成的成员,教师要对其进行奖励,这样就可以对优秀的学生进行激励,并积极地提高其实践和操作水平。
(六)归纳总结整理拓展
归纳、整理、扩展是对教师和学员自身工作的认可,学习归纳、整理和扩展非常关键。通过梳理新的知识点,注重新老知识之间的衔接与转移,有助于培养对信息技术的全面认识。并以这个为依据,为大部分团体的学生准备强化的习题集,以加强所学的知识,并让同学们将所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也可以为团体小学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拓展练习,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处理的能力。
结语
协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目前,我国小学信息化教育的实施仍面临诸多问题。小学信息技术是一种高度可操作性的课程,它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在团队活动中,同学们没有强烈的团队精神,没有足够的协作知识,缺乏小组合作能力,此外,在团队教学中,强调了小组协作的教学方式,忽视了教学的具体方式,除师生的影响之外,学校的软硬件也是不可或缺的,这就限制了学生群体协作的发展,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对其进行持续的战略指导,同时要强化电脑软硬件的更新和维修,让学生们在一个真实的集体学习环境中,体验信息科技的风韵,并进一步提升其自身的实力。
参考文献:
[1]周俊.论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主体性发展.《教育科学》,1998.3
[2]李泽庆.小学信息技术小组合作型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中国电化教育》,2003.11
[3]郑冬冬.小组合作学习分组策略探析——基于信息技术课堂现实困境的优化研究[J].教育参考,2017(2):65-71.
[4]陆海芹.高效合作,互助共赢——小议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7(17):35-38.
[5]邱昌林,钱向前.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中),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