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新时期背景下,职业学校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不仅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同时还肩负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责任使命。而积极心理学在教学中的运用便是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情感,中职教师在开展德育教学时,可以将积极心理学融入课程教学中,优化德育管理模式,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素养,促进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
一、积极心理学与职业学校德育管理模式概述
(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从积极角度出发,研究传统心理学的新兴学科,最早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美国一个新兴的心理学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的出现好似一个爆发的原子弹,在心理学领域掀起了巨大的蘑菇云,因此积极心理学又被称之为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积极心理学与传统的心理学的侧重点不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旨在促进个体的幸福和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它强调个体的优势和积极特征,为个体提供积极的生活导向和发展路径。而传统的心理学关注疾病、问题和困难相比,积极心理学更加关注个体的成长、幸福和优势。通过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两者之间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积极心理学更能够学生进行自我感知。因此,积极心理学在中职德育管理中的运用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有利于激发培养职业学校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内在潜能,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二)德育理念
从德育自身角度分析,德育教学所注重的便是“德”,这与新课改背景下提出的素质教育理念相贴近,德育管理模式在职业学校教学中的运用旨在借助德育理念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实现立德树人教学理念,为社会培养高质量、高技能、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队伍,推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此,教师要充分发展自身的教学作用,提升自身的德育素质,为学生树立榜样作用,践行德育教学理念,为学生塑造良好的思想和行为,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诚实、守信等良好品质。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启发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判断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积极向上成长。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优化职业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一)明确德育教学内容
教师开展德育教学时,应结合当前学生的身心发展现状,制定合理教学方法,将积极性心理学教学有效融入德育管理模式中,丰富教学内容。职业学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思想、情绪较为偏激,同时思维也较为活跃,德育教师要牢牢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采用恰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学引导,发挥积极心理学的作用。例如,当学生进入职业学校求学时,由于学生是第一次离家进入校园生活,因此会存在诸多的不适应,对周围的一切感觉到陌生,经常会因一些细微的琐事与同学发生争执,学习压力过大,出现厌学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德育缺失的表现。为此,教师应充分重视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性,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德育管理模式中,创新德育教学,发挥心理学的教学作用,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学引导,使学生明确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改正,树立良好的心态。首先,教师要转变思维,将重心放在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上,了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感知生活的学习的重要性。其次,转变教学观念,借助积极心理学拓宽德育教学方式,将积极性的元素带进德育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最后,德育管理模式上,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密切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学习问题,给予学生足够的支持与鼓励,尊重学生自身的想法和意见,使学生拥有足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借助积极情绪感染学生
教师的情绪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甚至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中职教师要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将个人的情绪带入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构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放松学生的身心,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的学习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的情绪还坏能够通过教师教学中的言谈举止表现出现,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教师的一言一行,感知教师的情绪变化,如果教师的情绪是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及学生的学习状态都会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状态。反之,如果教师的情绪波动较大,课堂教学氛围便会变得压抑,学生便会产生胆怯或排斥心理,课堂氛围也会变得较为沉重。所以,教师应利用积极向上的情绪面对学生、面对课程,感染学生,如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一个微笑、一句鼓励、相互交流、耐心解答问题等方式,都可以为学生带来一定的激励,使学生能够以积极地心态进行学习。
(三)因材施教开展教学活动
受传统心理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通常会认为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与自身的思想品格之间的关联性较小。然而在积极心理学融入德育管理模式中后,教师的思想观念发生转变,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分析,可以明确学生的个体差异明显与自身的思想品格有着直接的关系。为有效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缩小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德育教师应贯彻落实因材施教教学理念,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学情和身心发展状况,因材施教制定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找寻学习的乐趣,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例如,每一年学校都会招入大量的新生,德育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将教学的重心放在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最为常见的方式便是定期举办主题班团会,组织一些团队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参加集体活动的方式,培养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携手共建优秀班级。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分享和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让他们在德育活动中体验到成功和成就感。另外,教师通过鼓励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个人特长和才能。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职德育管理教学中,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融入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提升自我发展,让学生关注自我养成,形成良好的品德意识。教师可以通过自主学习积极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将其应用到德育教育管理活动中,鼓励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发现自己的优点和潜力,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谢艳玲.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小学“走心”德育模式实践[J]. 西部素质教育,2022,8(13):77-80.
[2]王德辉. 班级德育管理中积极心理学的运用刍探[J]. 成才之路,2021,(05):40-41.
[3]买慧君.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小学德育管理工作[J]. 新课程研究,2020,(25):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