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博物馆保留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发展资料,对当地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文化振兴的今天,博物馆为人民群众文化自信的培养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在人工智能时代下,博物馆向数字化、“互联网+”模式转变,通过大数据以及VR技术利用,推动博物馆建设的现代化和智能化发展。
1 大数据时代的智慧博物馆建设功能定位
20世纪中后期,博物馆逐步从“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同时博物馆功能从传统的“收藏、研究、展陈”向“教育、研究、收藏”转变,更加凸显了教育的重要作用。王宏钧先生认为,“博物馆教育是在藏品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展开的。一个博物馆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有效的使藏品及其研究成果为社会公众服务”。博物馆收藏是基础,研究为展览和教育服务,陈列展览作为教育的载体,三者相辅相成,在大数据时代关系更为密切,数据的高效组织成为智慧博物馆发展的基石和制约因素。
2 人工智能时代博物馆建设策略
智慧博物馆的建设是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而如今随着互联网、物联网、5G技术、传感技术等先后出现,我们已经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时代之下的博物馆建设和传统博物馆建设有着本质区别,其在建设过程中会融入更多智能技术,会让实体博物馆转入虚拟的网络空间,形成数字博物馆,也会和互联网技术融合,形成“互联网+博物馆”的发展模式,而大数据技术的融入又让博物馆的信息分析能力得到增强,更可以通过植入VR技术让参观者进入虚拟空间和文物近距离接触。这些都充分说明现代博物馆建设已经进入一片崭新天地当中。
2.1 数字博物馆建设
数字博物馆建设涉及诸多技术,包括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建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立体显示系统、特效技术。这些技术完美组合,将实体博物馆完整地投射到网络上。其具有实体信息虚拟化、信息利用共享化、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提供多元化等特点。建设数字博物馆的主要原因是:互联网时代人们文化需求多元化、阅读网络化、学习碎片化,在这样的环境下,博物馆必须改变自身存在的状态,以网络形态出现于大众面前,以迎合大众,寻求进一步发展,让自己具有的文物收藏、保护、利用功能和社会教育功能、民族文化自信培养功能发挥出来,为我国文化振兴做出贡献。通过数字博物馆,实体博物馆可以获得更多信息,将会不断改进经营管理方略,实现资源的进一步整合,能够更好地为参观者提供更贴心的服务。可以说,数字博物馆是实体博物馆和社会大众交流的窗口。另外,数字博物馆让传统博物馆经营短板得到弥补,资金管理、馆藏管理、人员管理、档案管理等都获得了长足进步。
2.2 “互联网+博物馆”模式的构建
“互联网+博物馆”模式构建,主要是在传统的宣传、产品研发、项目体验、参观服务等环节融入互联网思维,或者说以互联网为媒介实现业务的全面革新,让原本具有传统性质的博物馆产业向在线化、数据化转变。第一,“互联网+宣传”,改变过去不精于宣传或者只是通过传统媒体宣传的模式,充分实现融媒体宣传,通过新老媒体宣传抓住不同的人群,并利用现代媒体交互性和社会公众互动紧密,对接受众,为产品研发、项目体验等提供诸多参考。第二,“互联网+产品研发”,这里的产品指的是文创产品,即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文创政策,创新方式,通过3D打印技术打印古董文物,让参观者可以触摸感受,甚至可以作为纪念品购回家中。第三,“互联网+项目体验”,指的是参观者通过官网了解自己喜欢的博物馆项目,了解其特点,做到精准参观,提高参观者的参观兴趣,提高其时间利用率。第四,“互联网+参观服务”,指的是通过互联网了解大众的需求,继而在实体博物馆中设置相应的服务区域,能够实现O2O参观模式。另外,在文物收藏中也可以融入互联网思维,实现开拓收藏路径,有效扩充馆藏的目的。更可以在馆藏保管中融入互联网思维,了解文物保管存在的各类风险,继而采取对应的管理模式,确保文物馆藏得到必要保护。
2.3 大数据应用
大数据这一词汇最初源自国外,其指的是海量信息,包括结构性数据、非结构性数据、半结构性数据。大数据技术便是对这些海量数据进行分析,继而提炼出和经营主体、经营范围有关的核心信息,能够帮助经营者形成正确的经营策略。大数据技术在博物馆建设当中的应用主要集中于馆藏管理、市场分析等方面。之所以要在馆藏管理当中融入大数据技术,是因为文物管理涉及温度、湿度、通风的变化,这其中细微的变化都会导致馆藏发生反应,如书画类文物会因为空气湿度过大防腐性能快速减弱。市场分析融入大数据,是因为在新时代下,人们的文化需求呈现多样化,人们参观需求多元化,人的心理更不好琢磨,所以通过行业大数据来对参观者等主体行为特点、心理模式等进行分析,找到其中的规律,方便博物馆给出针对性举措。目前,各地方的博物馆都在积极向“互联网+”模式转变,其中最为关键的是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国际合作,能够在文物管理、修复等方面实现深度交流。
2.4 VR技术应用
VR技术便是虚拟现实技术,其通过计算机图形技术、仿真技术、传感技术、显示技术来塑造一个虚拟环境,让人和人、人和建筑、人和文物等可以交互。其有利于参观者深入了解文物,对文物的纹理、质感等有深度体验。我们知道,博物馆当中很多文物价值连城,根本不可能让参观者近距离观察,更不允许触摸。这一点从文物鉴定当中专家戴口罩、戴手套便可见一斑。而通过VR技术将文物投射出来,以立体形象呈现出来,参观者可以近距离观察,甚至在传感器帮助下可以体验文物的质感。目前博物馆的VR技术应用在国外相对成熟,我国刚刚起步,面临着费用巨大、投入产出不合理的现实问题。VR技术除了以上功能之外,在文物保护当中也有很好的作用: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来模拟环境对文物的影响,找到目前保管中存在的不足进而做到改善;将文物碎片进行智能化组合,帮助文物恢复最初面貌。而且通过该技术可以实现精准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给予观众更直接的感受,甚至可以提升博物馆接待能力。这一方面在故宫博物院得到了很好证明。故宫博物院日接待量最多为6万人次,若是超过该标准,故宫博物院各方面都会临近极限,而融入VR技术之后能够分流一部分观众到网上参观,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实体展厅的接待压力。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当前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对于社会和行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使用该技术对博物馆文物资源管理系统进行优化,能够有效提升文物资源管理效率和质量。因此,博物馆应该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应用方式,以此实现更好的优化效果,促进博物馆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小朋,董志红.论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管理[J].中国博物馆,2021(02):105-110.
[2]赵治瑞.浅析博物馆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与管理[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3):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