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改革使德育受到高度重视,而语文作为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础,是渗透德育的科学途径。小学教学阶段是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性格、获取知识的重要阶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需要教师在合适的时机、利用合适的内容,保证德育渗透的有效性。
一、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整合现状分析
(一)教师忽视德育渗透
当前,尽管语文教师已经开始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但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一时之间还是很难根除。一些教师对学生成绩的重视远超对学生道德修养的关注,这就严重影响了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二)德育渗透缺乏系统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已经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但在教学中却未能系统渗透,想起来时就会说一两句,想不起来就按照原来的教学安排进行。这种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的德育很难对学生形成持续影响,也破坏了小学语文课堂作为德育平台的作用。
(三)德育缺乏实践和说服力
在部分教师眼中,德育就是凭空说教,就是给小学生讲大道理。但是,这种方式恰恰是学生所厌恶的,家长和教师都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这样一来,德育教学也就丧失了说服力和影响力,无法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起到应有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整合路径
(一)结合教材内容渗透德育
小学阶段学生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课堂授课获取知识。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教材则是主要载体,教师利用教材设计教学活动、传授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在通过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过程中,需要将德育内容与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结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而后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和解答。此外,教师也需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适当予以解答。这样能在分析教材内容时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感悟,升华学生对文章的情感。在教师分析文章表达技巧和语言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在这样一系列的情感分析和知识传授过程中渗透德育,有利于提高德育的渗透效果。对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开展德育,将其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讲解,利用教材中优秀的人物、故事等展现的正能量和优秀品质,不断激励和引导学生,提升学生德育素养。
(二)发挥出语文教师示范作用
教师的言行举止在学生中有着示范作用,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是学生在生活上的引导者。教师的行为对学生有着启发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一定影响。因此,教师需要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利用自身的优秀品质和行为对学生进行引导,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
(三)深化德育对学生的影响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需要循序渐进,更需要系统化地推进,这样才能对学生形成持续性的影响。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道德认知水平分阶段开展德育。
具体来说,可以将一、二年级划分为德育的初级阶段,通过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童谣来传递道德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判断。例如《小青蛙》的最后两句“请你爱护小青蛙,好让禾苗不生病”在结尾点题,能够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小青蛙是益虫,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护它们。教师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想想还有哪些益虫,引出“小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的主题,让学生树立生态友好观念,保护生态环境。这样一来,教师就将德育有效渗透到了语文教学中。
(四)写话教学中渗透德育
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也是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在写话教学中将学生的思想引向积极健康的一面,引导学生在写作时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有利于他们通过写作学习美好的品质。教师想要在写话教学中渗透德育,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写作题目的设立问题。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对作文的题目作用进行分析,将教学过程与生活实际进行结合,使学生在将其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的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并且将想象力体现在作文中。文如其人,通常一篇文章中表现出的情感、道德取向以及表达方式等都能反映出作者的性格、情感以及品质。因此,教师要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德育真正渗透到语文写话教学中。这样也可以促使学生认识到写出高质量的文章不仅需要对文字进行雕琢和灵活运用写作技巧,还需要将真实情感融入写作中,提高写作能力,深化文章内涵。在写话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注意生活细节,利用实践使学生感受生活的美。
(五)利用生活化语文教学渗透德育
德育是一项“润物无声”的工作,只有将其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才能够更好地突显出德育的价值和意义。语文教师在讲解和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需要与生活进行有效结合,将教学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更好地对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实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目标。
例如:在讲解与“团圆”有关的古诗词时,教师可以借助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活动进行教学。组织学生在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制作手抄报、写关于家庭团圆的感想作文,利用生活中的片段深化学生对“团圆”的感受,使学生意识到一家人在一起的重要性,学会感恩,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由此可见,利用生活化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组织教学活动,在深化学生对生活和知识感悟的同时,达到提升学生德育素养的教学目的。
(六)利用课外实践活动渗透德育
课外实践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很大比例,因此教师在渗透德育时可以利用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品德进行全面培养,促使学生在完成活动的过程中了解德育的作用。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的课外实践活动具有多元性,故而教师选择合适的课外实践活动形式尤为重要。教师要尽量选择能够促使全体学生参与的、思想积极的活动,使学生在感受学习语文知识乐趣的同时,还能对他们的品格进行有效塑造。想要在实践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师可以组织课文朗读和演讲等活动,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例如: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日子来临之际,教师可以组织演讲活动,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中国发展的感受,阐述祖国强大对自己的影响、自己未来的规划等。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思想的正向发展,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三、结语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通过教学活动渗透德育的过程中,需要意识到榜样的力量,以身作则,利用良好的思想道德、优雅的仪态以及文明的举止等发挥榜样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渗透德育的方法,将语文教学与德育融为一体,提高德育渗透的有效性,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骆慧英.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与融合分析[J].文理导航(下旬),2020(10).
[2]马天骄.语文教学渗透德育巧妙落实“立德树人”——小学语文教学德育的渗透策略[J].新课程,202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