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思维是一种对某一事物或观点进行评价、质疑、纠正、分析、比较、综合,从而达到对某一事物或观点的更完整的认识。所以,在中学阶段,我们应该重视对学生的正面引导,在讲授历史的过程中,强调批判思维的渗透,以批判性的观点来对待问题,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进行批判思维的培养,以便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作充分的准备。
一、高中历史教育中对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意义
中学历史教师在实施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使其增强对历史的认识,并遵循批判性思维和相关技能,深入研究和分析历史知识,对历史进行梳理,探究历史现象背后蕴含的历史规律,帮助学生构建系统性地完善历史知识体系,并在不知不觉中强化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在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过程中,老师要培养和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质疑精神、挖掘历史知识、理解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中学阶段,对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新时期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要求。历史是一个客观的历史事实,是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过程。然而,中学历史教科书编制者与研究者的主观意识较强,在编撰历史教科书时,往往会受到个人学术修养、思维观念、方法论等因素的影响,虽然一致强调客观,但仍然会出现各种程度的片面性描述错误。与此同时,网络上充斥着一片混乱的网络资源,各类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也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误区,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批判思维是历史研究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一种历史思考的能力,它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辨别出信息的真假,还原出最真实的历史事实,必须通过对历史问题的批判思维,形成对学生学习和未来发展的准确的历史认知。
二、重视讲授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历史是一门主客观并存的学科,不同的历史事件,人们对其发生的看法和看法也不尽相同,所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老师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是非常忌讳的,这样不但会制约学生的思想发展,而且也会影响到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影响到他们的批判思维。因此,在中学历史课上,教师要注意把基础知识和批判性思维相结合,以达到启发学生批判思维的目的。
此外,在历史教育中,大家都有自己的观点,老师要尊重每一位同学的观点,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并鼓励他们他们根据课本的内容来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在历史教学中激发他们的批判思维,使他们的思想得到充分的发展。就拿《辛亥革命》来说,在中学历史上,同学们对辛亥革命的进程和过程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所以在这节课里,老师可以鼓励他们提前预习课本,加深对辛亥革命的影响,并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老师根据学生的演讲进行归纳和整理,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思想,从而使他们的思想和思考能力得到初步的提升。
三、多元教学方法的融合,加深学生的批判思维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所以,在中学历史课上,教师要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以历史教科书为依据,向学生展现不同的历史价值,在多元化的教学中,加深学生的批判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例,这节课中学生要认识抗日战争的历史事实,认识抗战最后的胜利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所以,在课堂上,老师可以依据课本的内容,借助互联网,找到更多有关抗日战争的真实情况;或者,通过放映影片,让同学们了解抗日战争,让他们在各种教育方式的辅助下,对抗日战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体会到胜利的不易,进而建立起正确的批判思维,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和总结,进而加深了学生的批判意识。
四、多元化的文本解读,培养学生的自主判断力
在中学历史课上,对学生进行批判思维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当前历史教学的一个新潮流。教师在教学中,以一种历史学科的知识为主,引导和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多元的解读与理解,从而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历史知识系统,并培养其独立的判断力和有效的思考与批判能力。在历史学科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历史文本,使其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高中生正处在思维、行为迅速转变的时期,理性、抽象的思维能力逐渐形成,作为中学历史老师,应该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从多个视角去观察历史事件,学习分析、理解不同的观点,培养同理心;同时,要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社会发展和世界的变化中,理性地总结和归纳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结合史料分析、看待和解决问题,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四、逻辑推理训练学生的批判思维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最新修改,明确了历史诠释是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的分析、判断和判断的能力和方法。从叙述的性质来看,不管是叙述基础史实,还是叙述历史事件,在一定意义上都体现了叙述人的主观意愿。人们从不同的视角对历史事件进行阐释与剖析,不仅要展现其真实的一面,还要对其背后隐藏的因果关系或根本法则进行阐释。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教育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历史诠释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方向。
五、重视课外知识的扩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时,如果只依靠教科书上的知识,只靠教材上的知识,并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只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压力,让他们对历史课的热情和渴望变得索然无味,在这样的课堂中,不仅不能提升学习的效果,还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反感和排斥,从而影响到教育的实施。因此,教师要注意扩展和扩展课外知识,增加课堂的趣味,逐步扩展他们的观点和思维,充实他们的知识库,引导他们全面地研究问题,打破固有的思维框架,对已有的历史进行批判和思考。
结语:核心素养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不再是老师的主要任务,而应该在核心素养视野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他们以不同的视角去思考问题,从而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卫清. 复杂性视阈下培养学生历史批判性思维[J]. 名师在线,2019(3):2-3.
[2] 何为. 基于问题驱动和小组学习的化学整合教学法对高中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研究[D].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21.
[3] 姬晓灿, 成积春. 中美历史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育的比较研究[J].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1, 42(2):7.
[4] 陈玉洁.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以及途径[J].高考,2021(09):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