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提高“七种能力”为干部成长成才、更好肩负新时代职责使命指明了努力方向;也为基层党校创新与发展干部培训提供了基本遵循。因而,创新与运用新教学方式,成为基层党校探索符合干部培训发展的新趋势与新要求。参研式教学契合当前对学员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双重注重的培训需求,突破以往“灌输式”为主的教育模式,采用体悟、研讨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培训效果,提升党员干部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一、参研式教学的内涵
实践中,参与式教学的特点是学员参与度高,但研讨不充分;而研讨式教学则是研讨充分,但仅有部分学员有机会参与,学员参与的广泛性不足。参研式教学,即全体学员参与结构化研讨,让学员最大程度地参与课堂研讨,提高学员的积极性、自主性与参与度。“用学术讲政治”的导向下,参研式教学以特定的理论为分析框架,以提升学员理论水平和治理能力为目标,聚焦特定主题,让全体学员呈现个人观点,为解决现实问题出谋划策。参研式教学注重对学员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其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模式,变单项灌输式教学模式为双向互动促进式教学模式。双向互动促进式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而是教学情境的设计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协作者、催化者;学员也从单向、被动接受知识的听众,转变为课程的组织者、策划者,研讨的参与者、宣讲者。
二、参研式教学的特点
1. 学员深度参与。
参研式围绕特定主题,学员自我筹划、组织、管理参与研讨过程。参研式教学聚焦现实问题、以解决实际问题为课程目标,以党校教师的理论分析为学术框架,将学员的工作实践、经验引入课堂,实现实践与经验的结合、理论与现实的互动、心境与情景互动、学员与学员互动、学员与教师互动,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员深入研讨。
参研式教学围绕特定主题,设置陈述内容与交流研讨议题。依据学员的人数,设置4~6轮研讨环节,各组依据研讨议题安排发言人,最大限度展示学员观点,变“浅尝辄止”的形式参与为“有思考有对策”的深度参与。参研式教学过程,亦是聚焦地方发展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的一场“头脑风暴”,针对地方发展的实际问题,归纳提炼典型案例、特色做法、普遍经验、发展瓶颈、对策建议等。
三、循环提升:参研式教学的实践
参研式教学效果取决于课前设计、课中互动与课后总结“三个环节”的循环提升。本文以“从《乡土中国》谈乡村振兴”一课为例,重点阐述参研式教学的课程设计、课中互动与课后反思等重点环节设置,以期创新培训方式,提升培训效果。
(一)课前精心设计
参研式教学需要学员的全程、全员参与,并针对某一特定主题进行深度分析、形成成熟的思想观点。为此,课程设计者应在开班时将课程设计和课堂要求下放给学员,让学员明确主要任务。为提升学员参与度,“从《乡土中国》谈乡村振兴”一课从读《乡土中国》一书为切入点,学员共读一书,既让学员明晰课程参与研讨的起点,也让学员具备参与的前提与基础。共读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员参与。参与环节结束后进入研讨环节,学员结合经典阅读,深度研讨《乡土中国》中乡土社会的特征,其是否适用于当下乡村?哪些特征依然延续、哪些特征发生变化等议题。课前,教员既要精心设计学员能够全员参与研讨议题,精心精准设计教学课程方案,细心准备教学用具,安排教室的空间结构布局等。
(二)课中互动有序
参研式教学效果取决于学员课程积极参与、深度研讨、互动有序。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好导入环节,如结合乡村振兴这一重大战略,导入阅读经典的价值与意义,激发学员参与兴趣。课程开始前,选好记录员、计时员,辅助教师完成课堂教学。参与互动研讨是参研式教学的核心环节,教师既要准确掌控课程进展的节奏,让学员在限定时间内聚焦研讨议题,展示理性分析后的观点;还要适时总结、评论、点拨学员发言,确保研讨主题不偏离、不走样。
(三)课后总结提升
总结提升是衡量参研式教学课堂效果的重要指标,也是体现党校教师学术能力和理论水平的重要指标。授课教师要紧扣课程设计的参与研讨环节,总结学员研讨过程中出现的分歧与共识。一方面,及时总结反思课程设计的环节是否合理、顺畅,学员参与度是否全面、深入等。并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事后评估,总结参与研讨课程的收获与经验;反思课程的不足与遗憾,提炼优化教学设计的思路,不断提升课堂效果、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与学员合作,将研讨主题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将研讨成果转化为服务于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的咨询报告。
结论:参研式教学可让全体学员广泛地参与到课程教学中,学员在课堂过程中,围绕特定研究主题,结合工作中取得的成绩、遇到的瓶颈,深度思考与分析,提出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换言之,参研式教学的教学过程亦是党校教师“足不出户”进行小组式的焦点访谈。研讨式教学中的学员对一些专题形成了有深度的理性思考,可以将这些相对成熟的观点拓展为咨政研究报告,为政府的重大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吴琬菁. 基于“学习强国”平台的高校二级党校教学创新研究[J]. 办公室业务,2020,(17):59-60.
[2]王娜. 提高基层党校教学能力的建议[J]. 国际公关,2020,(08):101-102.
[3]陈满. 新媒体背景下党校教育创新模式研究[J]. 传播力研究,2020,4(20):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