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势头迅猛,网络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计算机也逐渐成为了人们的必需品。中职院校中大多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期望学生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可以更好地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传统的计算机课堂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主,学生在课堂中属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所以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现阶段中职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优化教学模式
传统计算机教学中,部分教师通常采用枯燥单一的传授式教学模式,学生通过教师讲解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这个过程中学生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也无法体会计算机学习的乐趣,这对于计算机教学效果十分不利。计算机专业教师应充分了解现有教学模式的利弊,利用大数据分析、判断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是否对学生有利,从多方面出发探究更符合学生学习要求的教学模式,让教学模式更科学。特别是在大数据技术影响下,计算机教学应转变传统思想,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利用翻转课堂、微课等新型教学模式吸引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计算机专业的奥秘,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真正学会如何自主学习并深刻领会计算机专业知识,促使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具体而言,教师在利用翻转课堂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下通过视频学习初步掌握相关知识,对于模糊概念可以先利用大数据资源进行查询和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也逐步体会到自我探究知识的成就感。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虚拟平台检查和测试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并利用平台及时帮助学生解答疑难问题,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局面,打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良性互动中不断成长、进步。此外,教师还应利用大数据资源,寻找更多学生喜爱的学习形式如讨论式网络教学模式、演示式网络教学模式等,让教学模式更灵活更受学生欢迎,从而引导学生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灵活使用网络课程资源
中职教师在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将教学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分析日常教学中的教学数据,教师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细致的分析、分工,设计好基本的教学目标。网络课程资源不局限于微课和其他资源。其中微课属于大数据时代下的产物之一,是一款新型教学辅助工具。微课不仅可以为学生留出自主学习的时间,还可以实现学生的线上参与,学生可以针对自身的问题进行细致分析,使用科学合理的手段进行改正。教师通过微课还可以打破教学模式的限制,达到了移动教学的目标,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比如,学生在学习《使用电子表格Excel》这一课时,学生在课上需要熟悉工作表的创建和编辑操作,熟悉表格的公式、函数和格式化操作。教师首先给学生讲解电子表格中的工具栏,使学生了解每个工具的名称和具体功能,比如自动求和、升序和降序功能,其次是要给学生讲解如何操作单元格,面对一些比较特殊的单元格,教师需要细致地为学生传达操作方式。比如,选择一整行应该怎样操作,选择整个工作表应该怎样操作。接下来便是在工作表中输入相应的数据,工作表中一般可以输入文本数据、数值类型数据和日期时间型数据。如果学生想要计算单元格之间的和或者差,可以在电子表格中使用相应的公式进行计算。教师在课后为学生录制相关的视频资源,为学生进行课后解答,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难点进行整合,在下一次上课时,询问学生根据微课视频是否解决了学习的疑问,教师还可以在班级中进行问卷调查,询问学生微课视频在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后学习。
三、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教学评价体系,根据采集到的教学评价指标数据,展开大数据分析,依托该门课程的教学评价结果,便于教育教学管理部门探索适用的教学模式;找出教学中的问题,促使教学模式更加优化与个性化。完善教学平台指标体系,“教师教学”的一级指标,涉及到合理安排课堂时间、课堂知识点的精通和熟练程度等课堂组织安排的二级指标;语言表达清晰、运用案例贴近知识点、教学富有感染力等知识传授表达的二级指标;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程度和提供课外交流帮助的机会等师生互动的二级指标;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一级指标,涉及到团队合作、模式改革、网络平台的二级指标。学生学习状况的一级指标,涉及到课程学习效果、学生投入状况、课程难易程度的二级指标。建立与分析课程教学的评价模型,借助大数据算法分析指标数据。发挥大数据的统计和收集等功能,利用网络学习平台跟踪记录学生线上学习时间等指标,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教师加强督促和引导。分类有序地梳理教学评估数据,合理分析教学评估数据,建立教学评估数据相关表的关系结构图,将评估分析数据的相关图表图形进行可视化,促使长期有效的反馈机制得以尽快成型。
四、结语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教学变动非常快,教师需要牢牢把握时代的脉搏,转变已有的教学模式,积极统筹多个教学资源,体现一定的协同作用,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借助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诉求,稳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以及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陆璐.微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24):154-155.
[2]刘媛媛.基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中职院校学生思辨能力培养对策探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2(12):135-136+139.
[3]周彦斌.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模块化教学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2):176-177.
[4]吴刚.大数据背景下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创新教学策略分析[J].科学与信息化,2021(18):183,189.
[5]鑫贺.大数据背景下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2021,4(9):62.